《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 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
| 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
|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 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尤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
|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
|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
|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
|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
|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
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
|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
|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
|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
下表是1893年~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 |
器材:半制品等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
| 1893 |
0.6 |
— |
7.8 |
13.0 |
78.6 |
| 1903 |
0.7 |
— |
14.3 |
22.3 |
62.7 |
| 1910 |
1.5 |
0.1 |
16.0 |
17.0 |
65.4 |
A、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
C、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