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但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因为雅典法律规定放逐投票须达到6000人的法定人数。如果选票总数未达到6000,此次投票即宣告无效;如果超过6000,再按票上的名字将票分类,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史称“刺史六条问事”。其具体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详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后来,刺史权力渐重,积久成制,成为权倾一方的行政长官。
材料三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提出“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美国重视政府效能的评估和公务员绩效的考核,并且已经形成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陶片放逐法与西汉刺史制度在社会监督方面的主要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汉朝监察制度相比,美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阅读下列面材料:
材料一:自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地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3 年12 月5 日)
材料二:(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
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协定。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 年9 月1 日)
材料三:西安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实为国家民族之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 年2 月10 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回答,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针?这一新方针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10月22 日电,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大会22 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70 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材料二: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三: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说:“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联系所学知识
回答以下问题。
(1)长征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2)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作出了一系列正确决议,实际上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正确选择,从这次正确选择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思想路线?
(3)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至少答出2种困难)表现出什么精神?
(4)材料二中的“万里长征”指什么?为争取该长征的胜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是如何告诫共产党党人的?
(5)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新长征”最初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新长征”中的“新”的表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8 年9 月张学良对东北大学生的训词:“要将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就是说自己不要自看得太重,而有害于国家。”
———《张学良文集》第玉集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搏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文史资料选辑》第6 辑
材料三:1933 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无条件地听命于他。”
———《黎天才自传》
材料四:1934 年1 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的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四,概括张学良的思想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张学良的思想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对比材料二、三,说明张学良对日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据上述材料,归纳张学良思想主张的要点,概括张学良不同思想主张出现的根源。
阅读上题材料,可知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适时改变政策,正确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从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并举例说明。
(2)其中主要矛盾的发展趋势如何?
(3)中共是怎样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推动革命形势向前发展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2 年10 月(国民政府)以“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名义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这个条例规定:凡被国民党军队攻占的已经实行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均组织“农村兴复委员”,对已被“分散之田地及其他不动产”,“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以邓演达以代表的第三党在纲领文件《政治主张》中规定)由国民会议规定土地法。确定农户占有耕地的最高额与最低额,及国家收买土地的定价法,国家以全国国有土地为抵押,发行50 年长期公债,将最高限额以外的私人土地和公共团体的土地收买为国有,将一切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其他反革命团体的全部财产没收为国有,将所有收为国有的土地,分配给耕作的农民,但农民只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土地不得私行买卖。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20 世纪30 年代毛泽东制定的分配土地的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农民原来所耕种的田地为基础,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土地政策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问题?
(2)归纳指出材料二中有关土地问题的主张和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二中主张的相同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