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平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西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 1520 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售这么大? ( 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3年3月24日 《申报》
李鸿章被称为“国家柱石”知识分子寄予厚望
1873年3月6日《申报》新造轮船往来大沽天津不知普通民众可享现代化
1873年1月16日《申报》
招商局开局现在招商银行属旗下
1875年2月13日《万国公报》
大沽炮台演炮伤人军医督造强人所难
1874年12月26日《万国公报》
李鸿章开办磁州矿破坏风水被终止
1872年11月28日《申报》
营业铁路开通妓馆姨娘争尝鲜
1894年8月《万国公报》
西人为中国出谋划策介绍如何发展股份制
1872年11月26日《申报》
澳洲建博物馆国人羡慕嫉妒恨
1875年2月27日《万国公报》
同文馆学生待遇好落魄文人骂名学西学
凤凰资讯
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既然意味着由封闭到开放的变革,它就包含着新的交易与发展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的。洋务运动对观念意识的冲击与变革,首先便表现在变易观念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外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面临着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共识,所谓:“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薛福成《庸庵文外编》)他们认为,中国历史自开辟以来,经历了由“鸿荒之天下,一变为文明之天下”,再由“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而此时,又由“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而这最新的变化,是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盖天运使然”,在这一大变局中,洋人的“船坚炮利”“争夺奇巧”,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洋务派主张因时变通,采取顺应世变的办法,他们认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不能闭门不纳,束手而不向”(《曾纪泽遗集》,日记)。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于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校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有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带来的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私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政治思想上有什么进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A、B、C三幅地图分别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什么?以上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体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用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看,材料二所引用的史料和材料三中所说的封泥分别属于哪一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盎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指罗马奴隶制末期的小块土地佃耕者,其中包括被释放的奴隶——引者注)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有哪些? (2分)
(2)材料二中法律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些重要规定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6分)
(3)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价值有哪些?写出其中的两条。(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