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分)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材料一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 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对衣食住行、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 巨大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 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 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上图及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说明为什么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材料二 目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城镇超越资源环境容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发展不协调,城镇布局紊乱,不同规模、类型的城市和城镇尚未形成协调互动关系;由于行政壁垒的分割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城市各行其是,盲目发展,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2) 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后的民主权利,激发 他们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使参与民主政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 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3) 在我国,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是什么?我国发展基层民主有什么重大意 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组织要带头依法办事,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体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广泛收集民意和征求各民主党派意见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根据新形势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全会明确,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结合材料二,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谈谈出台《决定》的方法论依据。
材料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今年简政放权的力度不能减,要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要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真正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直接放给市场、放给企业。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三,分析“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某校高三(3)班打算开展以“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文化自省】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尽在书中。阅读事关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超五成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李克强总理也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倡导全民阅读”。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倡导全民阅读有何意义?
2014年,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仍在推进中,力求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制度化。但是,对于阅读立法,社会上存在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反对者认为,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两种看法的合理性。
(原创)材料一: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现象是有的。有人摔倒,没有人救助,没人管,就是文化、道德品德的缺失。根源在于思想道德体系没有建立和形成。我们应该把建设思想道德体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全民的社会公德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现在需要被唤起。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我们有雄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基础,只要把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我们的这个自信就会建立起来。
材料二: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也才能唤起创新创造的活力。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于实现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阻碍其建立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需要打破前进中的旧痼新疾,打破各种条条框框,让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驶入更加辽阔的海域,自然会赢得民众的满心期待。这种文化自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道路自信,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担当去啃硬骨头,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的作用角度,谈谈树立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发展的状态角度,说明为什么实现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运用辩证法的本质,谈谈对材料二关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的理解。
材料一:
材料二:广东某地发展经济不盲目攀高求快,着力激发市场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律流动,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既防止政府的手错装在市场身上,又防止市场的手错装在政府身上。
(1)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依据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地做法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防止“政府的手错装在市场身上和市场的手错装在政府身上”。
(改编)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西部9个省区市和东部5个省。为了实施这一构想,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材料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