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海洋波能的利用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水的起伏运动中。当然,没有水自身的重力,浪亦难涌。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海浪的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势能;而动能则来于水质点运动。在深水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大,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瓦电能,其中可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南半球海洋的波浪比北半球大,在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大。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大于北。南海波浪比东南沿海大,平均波高在1.5米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瓦电能。
长期以来,人们总想利用这一巨大能量。现今,淡化海水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利用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组合装置:第一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而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第二级中间转换器,其作用是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一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水头低、速度慢,而且稳定性也较差。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用。水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水能,经水轮机再将水能变为机械能。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比直接机械式方便。气动式则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它可以减少海水对设施的腐蚀,它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最终转换是应用设备,它依用户需要来设计。
有趣的是,波浪能产生于海洋,但是波力电站不一定要建在海上。岸式波力电站就是建在常年风急浪大的海边,只有利用坚固的岸基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建成的受波通道伸入海水。这种发电站是利用经过两级转换装置的海洋波能能量压缩空气以推动涡轮机工作,使振荡水柱往复运动而发电的。波力电站可与常规发电站并网运行。下列对“海洋波能”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风使海水起伏运动,这种起伏运动产生了势能与动能,而由这动能和势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是“海洋波能”。 |
B.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海水的水质点运动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 |
C.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具有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产生的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 |
D.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它源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波能经过多级转换最终均以电能的形式付诸应用。 |
B.波能中间转换器共有水动式和气动式两种,目前气动式被广泛采用。 |
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三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达到应用要求。 |
D.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
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波能转换装置有不同的形式,但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三级组合装置。 |
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 |
C.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必须综合配套使用才能实现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
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国新奥尔良没有新奥尔良烤翅,也没有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这不是笑话,而是一个事实。那个地方,出名的美味是小龙虾。
但这并不妨碍以新奥尔良为名的烤翅、汉堡一“鸡”风行,流行全国。在国内各地大大小小的肯德基快餐店里,这两种食物每天不知要卖出多少万份。问题是,肯德基似乎从没告诉过消费者,新奥尔良烤翅就来自于美国的新奥尔良。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自行“脑补”,将二者关联在一起,那也是消费者自己的事。
这则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总是热衷于为消费者提供幻象。这就像有些公司喜欢用理想骗人干活一样,企业通过广告术提供的幻象,往往脱离它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品质。电视、报纸上的大多数广告,以及形形色色的产品推广,无不刻意追求完美效果,但这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文化幻象,不过是无限接近谎言的东西。
近日被曝光的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颇为生动地再现了现代性消费的生产逻辑。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的上海福喜公司,向包括麦当劳、百胜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以及棒约翰、德克士、汉堡王等快餐店提供了过期变质原料。著名的洋快餐品牌,几乎无一幸免。
这意味着,当你坐在麦当劳里点了一份麦乐鸡,实际享受的可能是和肯德基一样的食材。不管这个商品被命名为麦乐鸡还是香嫩烤肉堡,进入消费者食道的那块肉,可能都是从同一条生产线加工出来。进而言之,如果这些产品的主食材都是由同一原料供应商提供,甚至可能是从同一只鸡、同一头牛分切出来,不同的洋快餐店所做的事情,不过就是对商品进行命名,或者叫作贴牌。
还可再举一列,雀巢咖啡和麦士威尔是速溶咖啡领域的竞争对手,星巴克则为消费者提供现磨咖啡,但人们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市场上,这三家咖啡品牌所用的很大一部分咖啡豆原料均来自于云南普洱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无论在夜里撕开一袋速溶咖啡,还是坐在星巴克里享受一杯现磨咖啡,挑逗你的舌尖的很可能是出自同一片咖啡种植园的产品。
当下,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标签想象的消费世界。正是这些不同的品牌符号与商品标签,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构建了人们想象中的消费世界。在这个消费世界里,企业总是热衷于向消费者讲述品牌的故事,却把生产环节视为商业秘密。遗憾的是,人们经常不由自主地陷入这种消费陷阱,只看到不同产品的表象,而不去细究这背后的真相。为此,消费者正在付出沉痛的代价。
福喜事件同时也揭示了现代性消费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离不开复杂分工与合作。经济学上著名的“铅笔的故事”,讲的就是社会分工与合作如何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得以实现。可以说,所有现代工业化生产遵循的都是这一逻辑,而且这种分工合作越来越专业化和标准化。
例如,人们购买的手机,其芯片、液晶屏、机壳、电池等零部件,毫无例外都是出自不同的生产供应商,然后再进行组装、贴牌与发售。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是竞争对手,但三星同时也是苹果的零部件供应商。一个教英语的年轻人能有勇气卖手机,就在于他可以把生产环节交给不同厂商,而自己只要专注于怎么把名气转换为销售力。正是现代化的分工与合作,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包括餐饮业在内的现代消费领域,都离不开上述生产加工与营销逻辑。越是规模庞大的连锁经营店,越是离不开专业分工与标准化流程。从一只鸡到肯德基、麦当劳里出售的炸鸡腿、汉堡,这中间必须遵循严格的工业化程序。所谓个性化产品,在现代工业社会注定是一种稀缺资源。记得媒体曾报道过,肯德基采用豆浆粉冲调豆浆、海底捞用汤料勾兑骨头汤,消费者对此大为不满。事实上,基于统一口味标准与专业规范原则,要求肯德基提供现磨豆浆、海底捞提供骨头熬制汤底,都是对牛弹琴之举。
最后想说的是,这并不是在抹杀不同企业品牌之间的商品特色与服务差别,而是想指出,现代性消费的特征对企业履行自身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家小饮食店,老板通过个人采购、直接管理,便可完全掌控所有流程,但对肯德基、麦当劳等大型连锁店来讲,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分工和代理完成。在这其中,基于法律构成的契约关系,是维系企业正常运作的关键。
福喜事件告诉人们,在不同文化与制度背景下,如何保证这种契约关系不被消解与破坏,是多么的重要。本文作者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消费世界中,企业通过不同的和构建了消费者想象中的消费世界,进而让其忽视生产背后的真相、陷入消费陷阱。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奥尔良烤翅就来自于美国的新奥尔良”,这一幻象的产生是消费者自己的事,归因于消费者的异想天开。 |
B.在近日被曝光的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中,所有的著名洋快餐品牌都受到牵连。 |
C.不少国外企业对其商品进行贴牌实际上就是为品牌命名,再通过向消费者讲述品牌故事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 |
D.在中国市场上,不管是速溶咖啡,还是现磨咖啡,其很大一部分咖啡豆原料均来自于云南普洱这个地方。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对企业间“分工与合作”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家手机企业不能独自包揽所有零部件的生产。 |
B.大大小小的食品连锁店采用统一口味标准与专业规范原则纯属无奈之举。 |
C.法律是保证各企业间“分工与合作”关系的正常运行的最重要因素。 |
D.在一家小饮食店中,老板对这种“分工与合作”的依赖性是极小的。 |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老师,我站着呢
菊池哲哉
这是一所面向大海的地势较高的中学。
那年约有80名新生入学,其中大多数是那些与大海搏击的渔民们的子弟。
那是我给新生上第一课的事情。“起立!”大家都站了起来。但是,有一名学生耍滑头未起立。“站起来,刚入学就是这种态度可不行!”我的语气顿时严厉起来。这时,传来一个声音: “老师,我站着呢。”是的,A君站着,但是由于他个子太矮,我看着像是他在坐着。
糟糕!我做了对不起A君的事。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不安,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如果我再次道歉,反而会伤害A君的自尊心。于是,我当时只说了一声“对不起”,周围的学生都笑了起来。下课后我想向A君道歉,但忙乱之中竟把此事给忘了。晚上,我犹豫是否给A君打电话,但打电话道歉太不礼貌,于是只好作罢。
第二天,我给A君的班上第二次课。“起立。”这时,忽然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老师,我站着呢!”A君,他站在椅子上,微笑着。我只觉得眼前发黑,在A君的微笑中,我看出他这样做并不是讽刺,也不是抵抗情绪的表露。
我感到了“老师,我不在意,不要为我担心”这样的一种体谅,我的心口感到疼痛。晚上,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给A君拨了电话。“老师,别在意,别在意。”对面传来A君爽朗又充满稚气的声音。
小说虽短,但“我”和A君,都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镜子”。试分别谈谈理由。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题
铁箫声幽
宗 璞
常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旧书虽念得不多,还知道些;西书了解不深,总也接触过。精神尚不贫乏,肉体未受虐待,经历更是非凡。我们的生活很丰富,其中有一项看来普通,现在却让人羡慕,值得大书特书的,那就是,我们有兄弟姊妹。
传统文化讲五伦,其中之一是兄弟。常听见现在的中年人说,他们最羡慕别人有兄弟姊妹。想想我的童年,如果没有我的哥哥和弟弟,我将不会长成现在的我。
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大姐钟琏长我九岁,所以接触较少。哥哥钟辽长我四岁,弟弟钟越小我三岁,我整个的童年是和哥哥、弟弟一起度过的。抗战胜利,我们回到北平,回到白米斜街旧宅中,这座房屋是父母的惟一房产。有一间屋子堆满了东西,和走的时候完全一样。那时冬日取暖用很高的铁炉,称为洋炉子。烧硬煤,热力很大,便有炉挡,是洋铁皮做成的,从前常在上面烤衣服。我们看到那铁炉依旧,炉挡依旧。最有趣的是炉挡上面写了两行字,也赫然依旧。这两行字是:“立约人:冯钟辽、冯钟璞。只许她打他,不许他打她。”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失笑。父亲说:“这是什么不平等条约!”那时哥哥已经去美国求学,那条约也因炉挡的启用擦去了,他没有再见到我们的不平等条约。
我已不记得怎么会立下了不平等条约,好像全无必要。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打过架。不过,这也是一种姿态。另有些事倒是历历如在目前。清华园乙所的住宅中有一间储藏室,靠东墙冬天常摆着几盆米酒,夏天常摆着两排西瓜。中间有一个小桌,孩子们有时在那里做些父母不鼓励的事。记得一天中午,趁父母午睡,哥哥在那里做“试验”,我在旁边看。他的试验是点一支蜡烛烧什么东西,试验目的我不明白。不久听见母亲说话。他急忙一口气噗地吹灭了蜡烛,烛泪溅在我身上。我还没有叫出来,他就捂住我的嘴,小声说:“带你去骑车。”于是我们从后门溜出。哥哥的自行车很小,前后轮都光秃秃没有挡泥板,但却是一辆正式的车。我总是坐在大梁上左顾右盼游览校园。哥哥知道我喜欢坐大梁,便用这“游览”换得我不揭发。那天的“试验”也就混过去了。
后来我要自己骑车了。我想那时的年纪不会超过九岁,大概是八岁。因为九岁那年夏天开始抗战,我们离开了清华园。我学会骑自行车完全是哥哥的力量。那时在清华园内甲乙丙三所之间有一个网球场,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打过网球,只在地上弹玻璃球。我在这场地上学骑自行车,用的是哥哥的那辆小车,我骑车,他在后面扶着座位跟着跑。头一天跑了几圈,第二天又跑了几圈。我忽然看见他不跟着车了,而是站在场地旁边笑。我本来骑得很平稳了,一见他没有扶,立刻觉得要摔倒,便大叫起来。哥哥跑过来扶住车,我跳下来,便捏紧拳头照他身上乱捶。他只是笑,说:“你不是会骑了吗?”
到昆明以后,哥哥上中学,我和小弟上小学。我们所上的南箐学校因为躲避日机的空袭,迁到昆明郊外岗头村,我们都住校。家还在城里,后来家迁到东郊龙泉镇,我们又在城里住校。不记得是怎么回事了,总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常在周末从乡下走进城,或从城里走到乡下,一次的距离大约是20里左右。我们三个人一路走一路说话,讲故事,猜谜语,对小说的回目,对的主要是《红楼梦》和《水浒》的回目,《三国演义》我不熟。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讲自己创作的故事,轮流主讲。大概也是编故事的需要,三个人每人有一个国家,哥哥的国家叫“晨光国”,在北极;弟弟的国家叫“英武国”,在海底;我的国家叫“逸坚国”,在火星上。不知为什么,我从小便对火星有兴趣。到现在也觉得火星很亲切。我的兄、弟后来都是工程师,但他们具有的艺术细胞绝不比我少,故事编得很热闹,可惜都不记得了。
我上联大附中时,一度在城里住校。那时联大附中没有宿舍,甚至没有校舍,都是趁别人不用教室时上课,有时就在室外树下上课。有一段时间,不知是借的哪里的一个大房间,大家打地铺。一次我生病了,别人都去上课,我昏昏沉沉地躺在空荡荡的大房间里。“妹。”是哥哥的声音,睁眼只见他蹲在我的“床”边。他送来一碗米线,碗里还有一个鸡蛋。
20世纪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书名为《铁箫人语》。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家里有一只铁箫。书出版后不久,南京的“洞箫博物馆”也许是“乐器博物馆”来人要求看一看铁箫。他们说他们藏有铜箫,还没有见过铁箫。我把箫拿给他们看,他们观看良久,又试吹过,承认它是一只箫。但我想大概不是很上乘,然而它毕竟是一只箫,而且是铁箫。我还为这只铁箫写了一小段文字,作为《铁箫人语》的序:
我家有一只铁箫。
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像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
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阴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吹箫人可以吹出不同的曲调,而铁箫只有一个。
是谁制作了这只铁箫,制作了这只可以从箫声和箫的本身引出许多联想的铁箫?那就是我的哥哥——冯钟辽。
箫属于中国文化,可以引起许多中国式的联想。都是陈货,也就不必说了。制箫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也许也曾有过铁箫,但是我不知道,只能说哥哥的这一只。铁箫既是乐器又可以做武器,我常想最好能有一位女侠,用的兵器是铁箫:抡圆了可以自卫救人,扫尽人间不平事;吹响了可以自娱娱人,此曲只应天上来。也许哪天真写出一篇没有武功的冒牌的武侠小说来。
在昆明时生活很艰难,最常用的乐器只是口琴。箫、笛虽也方便,却少人吹。母亲在乙所时便吹箫,到昆明后得了两只玉屏箫,声音很好。母亲时常吹奏的乐曲是《苏武牧羊》。哥哥制作铁箫便是受竹箫的启发,用一根现成的废铁管,根据一点点中学物理知识,钻几个洞,居然可以吹出曲调,大家都很高兴。我们就是这样因陋就简,在清苦的日子里,使得生活充实而丰富。
哥哥制作铁箫,只不过是他众多兴趣中的一项。他如今八十八岁了,仍不断做实验。我说:“可别像苏东坡一样,为制墨,把房子烧了。”哥哥的科学知识当然比东坡强多了,房子是不会烧的。但是试验做起来也颇麻烦,哥哥却乐此不疲。在他各种兴趣活动的实践中。便闪耀着创造的光亮。细细体味“不过,这也是一种姿态”这句话,你觉得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分析 “哥哥”这一人物形象。
标题“铁箫声幽”有着丰富的内在意蕴,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
某些杂志在转载这篇文章时删去了最后一段。你认为这样删减好不好?请结合全文阐释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选自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然而,二者在生成和特点上有着差异,“三纲”说是皇权的产物,“五伦”说是宗法等级环境的产物,前者体现的君权管理特点,后者讲究的是。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最早出自《孟子》,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
B.“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 |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 |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五伦”说内容自有其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
B.“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
C.按“五伦”说的精义,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极度“专制”,或者是下对上的极端“民主”,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 |
D.从“五伦”说出发,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利益,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黄蜂疗法
卡尔维诺
冬天过去了,它给人们留下了风湿病痛。午间微弱的阳光给人们带来了欢娱,马可瓦多坐在公园里的一张长凳上看树枝发芽,以消磨时光,等着午后再去上班。一个穿着打满补丁的大衣的驼背小老头走过来坐在他的旁边:他是里齐耶利先生,已经退休了。他孑然一身,一个人生活,也是坐在长凳上晒太阳的常客。这位里齐耶利先生不时地抽动一下身子,嘴里喊着:“哎哟!”他裹在大衣里的身躯显得更驼了。冬天的寒冷和潮湿使他落下了风湿病、关节炎和腰痛病,病魔一年到头不断地折磨着他。为了安慰这位可怜的老人,马可瓦多就对他谈论起他自己和他妻子以及他的大女儿伊索丽娜患风湿病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情况,他那可怜的女儿健康状况极为不佳。
有一天,就是在那张长凳上,两人读到了一篇介绍用蜜蜂毒汁治愈风湿病的文章。两人兴奋不已,长时间地讨论着蜜蜂和它们的功用,还议论着采用这种疗法需花费多少钱。
马可瓦多开始捕捉起黄蜂来了,因为他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马蜂窝。他随身带着一只圆柱形的玻璃瓶,瓶底还留着足有两指厚的果酱。他打开瓶子,把它放在树旁边。很快就飞来了一只黄蜂,在瓶子四周嗡嗡地飞动,在果酱甜味的引诱下,它钻进了瓶子。马可瓦多动作敏捷地用一个纸盖捂上了瓶子口。
他一看见里齐耶利先生便说道:“快,快,我这就给你扎一针!”马可瓦多让他看那装着黄蜂的小瓶子。
小老头迟疑不决。但马可瓦多说什么也不愿推迟试验,坚决要在他们常坐的那张长凳上给小老头治疗:病人连衣服都不用脱。里齐耶利先生怀着恐惧和希望撩起了大衣、上衣和衬衣的边角,从破棉毛衫的一个洞口露出他腰痛的部位。马可瓦多把瓶口对准了,抽去了瓶盖。起初没发生什么事,黄蜂在瓶子里不动。马可瓦多敲了一下瓶底。这一敲真管用:黄蜂马上向瓶口冲去,把毒刺扎向里齐耶利先生的腰部。小老头疼得直叫,猛地站了起来,像是受检阅的士兵一样走起正步来。
马可瓦多感到十分满意,小老头可从来没有这样威风凛凛地挺起过胸膛。但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名警察一直在那里使劲地盯着他们。马可瓦多挽起里齐耶利的胳膊,吹着口哨,远远地离开了那里。
他瓶里又装了一只黄蜂回家了。要说服妻子接受黄蜂毒刺的治疗,可真太费劲了。但最后他成功了。过了一会,妻子只是抱怨黄蜂刺得她灼痛难忍。
马可瓦多尽心竭力地捕捉黄蜂。他给女儿扎了一针,又给妻子扎了一针,因为必须按疗程治疗才能奏效,后来,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也扎一针。孩子们嚷嚷道:“我也要扎一下!我也要扎一下!”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就是这样爱凑热闹的。但是,马可瓦多让他们提着玻璃瓶子出去捕捉新的黄蜂,以满足每天的需要。
里齐耶利先生到家里来找他。他是跟另一个小老头乌利科骑士一起来的,那人拖着一条腿,求马可瓦多马上开始给他治疗。
那年,风湿病痛像章鱼的触角一样在居民中蔓延,马可瓦多的疗法出了名。每到星期六下午,他那简陋的阁楼里都挤着一群受病痛折磨的男女患者。
“快,”马可瓦多对他的三个男孩说道,“快,你们拿着瓶子,再捉些黄蜂来。”孩子们去了。
那天阳光灿烂,米凯利诺为了逮得快点,逮得多点,就在树洞边逮起来了。正当米凯利诺要把瓶子放在那里时,只觉着两只大黄蜂向他猛冲过来,像是要蜇他的脑袋。他忙于躲闪,手里的瓶子掉到黄蜂窠里面去了。开初的一刹那都没有飞出来。而当黄蜂窠里涌出黑压压一大片东西并发出震耳的嗡嗡声时,米凯利诺连喊叫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往后退了一步:被激怒的黄蜂全部出动成群地飞出来!
兄弟们听见米凯利诺发出一声吼叫,并见他没命地奔跑着。跟在他后面的那团黄蜂群就像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一般。
一个被追赶的孩子往哪里跑呢?当然往家里跑!米凯利诺也这样。过路人都来不及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只看见一群黄蜂和一个拼命在街上奔跑的小孩,还伴有震耳的嗡嗡声。
此时,马可瓦多正在对他的病人们说:“你们再耐心地等一会,黄蜂马上就到。”当门打开时,一窝黄蜂闯入了屋子。他们居然都没有看见把脑袋一头扎在脸盆里的米凯利诺:房间里到处都是黄蜂,病人们挥动胳膊竭力想赶走它们,但无济于事。不过风湿病患者的动作却奇迹般地敏捷轻巧,那僵硬的关节在剧烈的运动中也变得灵活自如了。
消防队员们来了,而后红十字会的也来了。马可瓦多在医院的病床上,他那被黄蜂蜇得红肿起来的脸人们都认不出来了。对于躺在医院其他病床上的患者们的大声咒骂,他连气都不敢吭。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长时间地讨论着蜜蜂和它们的功用,还议论着采用这种疗法需花费多少钱”,这句话突出了小说人物的吝啬小气和对黄蜂疗法的好奇。 |
B.同样是用黄蜂给人治疗风湿病,小说却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驼背老头采用繁笔,对妻子女儿采用简笔,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力。 |
C.“但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名警察一直在那里使劲地盯着他们”,这句话是为了说明当地的治安状况不好,警察在公共场合高度戒备以防不测。 |
D.用清逸的笔调来表现沉重的话题,这是卡尔维诺小说的主要特点,“孩子们嚷嚷道:‘我也要扎一下!我也要扎一下!’”看似轻松,实则包含着人们的辛酸。 |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有惊无险,“消防队员们来了,而后红十字会的也来了”给作品中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花了较大篇幅写驼背老头和马可瓦多妻女的风湿病,这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请简析马可瓦多的形象特征。
卡尔维诺是二战后意大利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在科学、哲学以及社会方面给读者带来思考,请结合全文,从以上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