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归纳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的异同点.(4分)
材料二: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孔子家语》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价。(4分)
材料三:关于杏坛的来历,有人说孔子曾说(意译): “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着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中.又可入药治病,象征着弟子们学成之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 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 ”
材料四:画面背景为一宏伟壮丽的古典式大厅。古典哲学的两个伟大代表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以不同方式都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思想观点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材料五: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4)材料五中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什么发出“去吸取孔子智慧”的呼吁?结合孔子思想的具体主张加以说明。(4分)
材料六: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段话,在中世纪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传记中,被浓缩为“柏拉图是朋友,更大的朋友却是真理”。中国学者据此译作“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言。
(5)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他认为柏拉图的理论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他是如何突破的?(4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决定,要对全球任何角落的所有共产主义新苗头断然予以迎头痛击。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在1954—1956年间所采取的“冷战”政策要求,美国应当对几乎所有可能出现共产党挑衅的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作出军事反映。
材料二“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国家一度分成了两个壁垒森严,阵线分明的集团:苏联支持的埃及(1974年以前)、叙利亚、黎巴嫩、民主也门等国;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土耳其、科威特、伊朗(1979年以前)、沙特阿拉伯等国。
(1)“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主要是西方国家和霸权主义发动的战争以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战争。阅读上述两则材料,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简要说明这两类战争发生的共同原因。(3分)
材料三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2)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的表现。(2分)这些“错误”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3分)
(3)二战以来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起彼伏,但并没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为什么?(6分)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在两次大战前后期的态度都发生过从中立到参战的变化。
请回答:
(1)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态度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析这一态度的变化对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8分)
(3)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 (2分)

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西方汉学的我国学者阎宗临说:“当一国的知识或思想被介绍到另一个国家时,时常变成一种批判的工具,耶稣会介绍中国文化到欧洲,亦不例外。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文献反过来攻击教会,这是当时耶稣会所想不到的。”
——摘编自《谈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相适应。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陈独秀将其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三个阶段。
材料三:在2009年10月1日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四幅领袖画像及四个原音重现,象征着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四座伟大的里程碑,从思想理念层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1)材料一中所叙述的“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文献反过来攻击教会”现象具体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谈一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从思想层面简要说明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四座伟大的里程碑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