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14分)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1)材料一中“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一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3)你认为上述政治机构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力(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本身的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府的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务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实践情况及影响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贞观时期“务本”的具体表现,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民本”和“农本”两者间的关系。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2分)从图中可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3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
材料二 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下子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拉回到60年前那场正义对邪恶的东京大审判。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中华民族的抗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由于国力弱小,在东京审判开始时并未受到他国的重视。不过。经过一个中国人的奋力抗争,中国才在那场耗时2年7个月、历经817次庭审的艰难审判中,最终将东条英机等7名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梅汝璈是东京法庭审判的核心人物,是惟一参加东京审判法官会议的中国人,也是惟一能够代表中国利益和立场说话的法官。在东京审判那个特殊的战场,他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勇气,为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伸张了正义,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敬。
(2)简要指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将侵华主要战犯送上绞刑架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三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钧坚。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非洲联盟秘书长萨苏在致辞中说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非中关系奠定了基础。
温家宝总理同日在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的宝贵支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非洲在世界近现史上的“共同命运”是什么?(2分)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到的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长期的宝贵支持指的是什么?(1分)
材料四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给世界特别是联合国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惊喜和思考。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精华——“和谐”理念。对世界来说,这应是一份“和谐”宣言书,而联合国确实太需要这种“和谐”之声了。
——摘自朱卫华《解读和谐世界理念》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由出超到入超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年底 |
英国输华 |
中国输英 |
中对英贸易 |
总值 |
总值 |
出(+)入(-)超 情况 |
|
1765-1769 |
1192915 |
2190619 |
(+)997704 |
1795-1799 |
5373015 |
5719972 |
(+)346957 |
1830-1833 |
7335023 |
9950286 |
(+)2615263 |
材料二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比重
年份 |
英国输华 |
中国输英 |
中国对英 贸易 |
||
正当贸易 |
鸦片贸易 |
总值 |
总值 |
出(+)入(-)超情况 |
|
1837.7-1838.6 |
220万 |
340万 |
560万 |
310万 |
(-)250万 |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白银出口及兑换制钱数
年份 |
广州白银出口 |
一两白银兑制钱数 |
1823-1824 |
1885320 |
1249文 |
1828-1829 |
3386305 |
1337文 |
1833-1834 |
4846763 |
1363文 |
1838-1839 |
1638文 |
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哪些情况?
(2)材料3表明鸦片战争前白银和铜钱的兑换出现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3)以上情况和现象还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4)针对这些情况和现象,清政府的态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