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4分)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2分)是如何解决的?(2分)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 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6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6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请回答: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 2015年将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巨变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2)孙中山晚年最伟大的业绩是什么?这一业绩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体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个学说被人理解为指的是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于是人们意见分歧是:就没有可以依据的客观真理可以说哪个对、哪个错。这个学说本质上是怀疑主义的。
——罗素《西方哲学史》
(1)材料一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何地位?
材料二: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就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勒纳《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核心和追求目标的角度来看,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有哪些发展变化?(8分)
材料三:夫卢梭诸大哲之微言大义,为起死回生之灵药,反魄还魂之宝方。金丹换骨,刀圭奏效,法美文明之胚胎,皆基于是。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苟其欲之,则吾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
——-摘自邹容《革命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分析西方启蒙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变法活动实践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孙中山后有了什么新发展?
(3)材料三中图一所示会议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