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
| C.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
| 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
|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
|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 B.红色政权的建立 |
| C.抗日战争的爆发 | D.解放战争的胜利 |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
| C.中国人民解放军 | D.中国人民志愿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