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初步决定对中国输美的铝制品征收59.31%的反倾销税。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仅10月1日至15日半个月的时间,美国商务部对华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多达24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
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情况
年 份 |
进出口贸易总额 |
外贸依存度(%) |
1978年 |
206.4亿美元 |
9.7 |
1998年 |
3239.5亿美元 |
31.8 |
2008年 |
25616亿美元 |
69.0 |
注:外贸依存度=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有人认为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产物,因此参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是不利的。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对我国企业有何启示?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共28分)
材料一:2010—2013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M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领创新发展:全面优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持市场化为导向引领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引导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和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M省所采取的推进创新发展措施的依据。
材料三:新常态下,挑战增多,M省政府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M省配套打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以改革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经济发展为着力点,有效推进经济增长后劲和可持续性;以百姓诉求为关键点,牢牢把握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条“底线”;以依法治省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
(3)根据材料三,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相关知识,分析M省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材料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每1%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能使中国居民消费总额提高0.19个至0.24个百分点。因此,十八大以来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强调城镇化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将以此为契机实现固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这需要政府首先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保障新入城居民的衣食住行教育等合法权益;二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三要大小并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强公共设施投入,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四要集约节约,在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建设。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扎实步伐。某市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以下措施: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富有该市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了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带来了该市文化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材料三:“无车难,有车烦”,时下许多城市有车族都会发出如此感叹。下面请看某市居民小张一家的烦恼。烦恼一:由于堵车,小张每天开车上下班几乎都要用2个小时才能走完1个小时的车程。烦恼二:虽然家住十二楼,但小张一家都不太敢开窗,街上车流的声音和尾气实在让人难受,污染严重。小张因此“上书”市政府,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除他的烦恼。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的知识,说明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将城镇化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产与经济制度”以及“企业的经营”的相关知识分析某市上述措施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知识,温馨提醒小张“上书”应注意哪些事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是使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推进加速的重要的手段。为提高国民阅读水平,国务院正着手制定《全民阅读条例》,将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确定政府为促进全民阅读的责任主体。网友们纷纷发帖表达观点,
网友甲:阅读是个人的权利,政府没必要参与,全民阅读主要靠民众的自觉自愿。
网友乙:阅读关系国家发展,个人力量过于微弱,全民阅读主要责任在于政府。
材料二:S市积极推进全民阅读,让阅读融入人们生活。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的支持力度,借助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搭建全民在线阅读平台,做到现实和虚拟阅读空间的有机结合。通过全民阅读,广大市民在收获阅读乐趣的同时,提升了道德境界,促进了社会和谐。
(1)结合材料一,在甲、乙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运用“公民和政府”的有关知识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分析S市推进全民阅读措施的“文化生活”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2—2013年G省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项目 |
1992年 |
2008年 |
2013年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2447 |
36796 |
62163 |
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 |
17.9 |
57 |
69 |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 |
0.6 |
1.8 |
2.9 |
市场化程度(%) |
26.0 |
77 |
79.8 |
注:按市场发展阶段划分,市场化程度在15%—30%为弱市场经济,30%-65%的叫转轨期市场经济,65%—80%叫相对成熟市场经济。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一般在85%以上。
材料二:G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为市场简政放权,在深处着力,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1)请对材料一描述的经济现象做出简要判断。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制度原因。
(3)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如何正确处理“看不见的手”与“看的见的手”的关系。
关于“美丽中国”的话题,某班同学展开讨论。
话题一: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要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原因
主要污染物 |
PM2.5 |
||||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冬季取暖烧煤的排放物 |
汽车尾气 |
城市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 |
工业污染排放 |
其他 |
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1)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话题二: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话题三: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