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材料二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形成10个行政区。由每一个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会议。由于有不得连任的规定,城邦中的公民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机会参加五百人会议。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归纳,产生五百人会议的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提供了哪些借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数年,县邑吏民争欲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兴学始。
材料二到1930年,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据1935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安徽全省私塾14388所,在农村教育中占73.1%。调查认为,新式学校未能普及乡村,不独因学校信用未昭,实乃“私塾设置简易,塾社大小随便,学生不拘多少,年龄不限,个别就学不求一律”。同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不为农民、乡绅认同,他们宁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旧式启蒙。
——摘编自徐希军《1910年代安徽教师教育背景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从1969年3月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在京的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学校,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意迁往郑州,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认为安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还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兴学”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至合肥的社会背景。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具备哪些主观性条件?
古今中外的对外贸易折射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尤其是近代以来更与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广州对外贸易发展概况(部分)
时间 |
广州贸易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与东南亚诸国贸易频繁,成为当时的外贸基地 |
唐朝 |
设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创了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出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航线 |
宋朝 |
正式修订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法”,广州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 |
元朝 |
广州受到挑战,但仍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的重要港口 |
明朝后期 |
废除“海禁”政策,广州市场和世界市场进一步紧密联系 |
清朝 |
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到鸦片战争前,广州一直是“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最重要的口岸 |
材料二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并分析指出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性质的主要变化。
(3)联系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折射了不同社会思想领域的变迁,其影响至深至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公众对于传统的态度能够反应社会的活力,一个社会反传统的力量越强,社会就越开放,创新能力也就越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就越快。反之,社会就显得保守,创造力低下,发展趋于停止。
——《对待传统文化的现实态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方思想领域的现象,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3)结合近代西欧与中国思想发展历史,简要评述材料三作者的观点。(10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土地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历来为古今中外统治者所关注和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隧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卷110《食货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井田……其废久矣”的原因,指出“灭庐井而置阡陌”的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土地分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土地制度实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中国革命记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