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格物致知 | B.先理后气 | C.心即理也 | D.理气同源 |
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髙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
卢梭说:“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体现他主张()
A.通过分权制衡以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
B.“人民的主人”和“人民的办事员”永远对立 |
C.“受托人”只要服从就不需要社会契约 |
D.官吏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
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说:“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麦迪逊()
A.反对直接民主 | B.反对民主制度 | C.主张集权政治 | D.否定公民权利 |
有学者评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国王詹姆士一世与议会的冲突时说,“双方同样地相信各自所主张的权利是合法的,彼此都决计毅然加以坚持。”当时议会一方认为自己权利合法的依据是()
A.《权利法案》 | B.中世纪以来的议会传统 |
C.《大抗议书》 | D.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说 |
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这些观点的本质是()
A.认定战争是推动文明的根源 | B.坚持认为战争可超越国家利益 |
C.以狭隘地区观总结战争性质 |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