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年来,党中央罐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优先战略,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材料一

(l)图1、图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政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降低能耗提出几条合理建议。
材料二 “民生政策的制定就要运用“木桶理论”,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基层群众在哪里,“政策阳光”就要照到哪里”。遵循上速理念,200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财政向“民生财政”、“公共财政”转型步伐。5年多来,安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医保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启动城乡收入倍增规划……
(2)从政治生话角度分析安徽省政府宴施民生工程的原因?并指出制定和执行让人民满意的民生政策应该遵循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20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树立竞争意识 法治政府的内涵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3 分)2013 年,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政府放权这一亮点引起了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向市场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原铁道部统管着中国铁路的规划、投资、建设、监理、运营以及安全,这种体制存在,政企不分、运力紧张与资源闲置并存等问题。这次改革撤销了铁道部,其企业职责由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拟订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其它行政职责由国家铁路局承担。在政府职能整合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将经营权下放给企业,让企业在不断深入的市场化竞争中,盘活铁路交通的经营。
(1)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这次铁路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7 分)
【向社会放权,培育公民社会】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不仅取决于政府力量有多强大,而且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文化有多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以行政管控为主的社会管理方式不仅难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还容易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政府向社会放权,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反映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应如何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8 分)
【向地方放权,合理划分职责】中央与地方权力架构设置的合理与否,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问题。本次 改革强调中央向地方进一步放权,逐步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明确化。在公共服务问 题上,中央政府负责覆盖全国范围的公共服务,重在推进均等化;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关注辖 区内居民的实际需求,强化供给效率。在经济发展上,凡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或由地方 实施更方便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应当从中央下放给地方。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说明中央向地方放权的做法遵循了哪些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社会心态既是社会状态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有住房、医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等,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公众最缺乏公平和幸福感。
材料二社会心态具有辐射性,渗透性,弥漫性的特点。社会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局势是否确定,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合力打造。
(1)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重视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各方如何合力打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图表。

材料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揭示表1和表2分别蕴含的经济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请结合以上的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国家不断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的合理性和企业投资环保产业的可行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为我国政府如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设。

2013年,改革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26日至28日,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方案强调,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全会建议国务院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方案。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为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
(1)分析说明材料一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西省2013 - 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江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高,全省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亿元以上。江西省将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江西省将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融合,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出口。此外,江西还支持南昌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发展文化产业。
材料二:江西是文化资源大省。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像一颗颗璀灿的明珠,遍布赣鄱大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释放出迷人的魅力。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人民军队诞生地南昌、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及其众多的革命遗址、遗物,构成了江西红色文化独特的风景线;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三百山、赣江、鄱阳湖,青山绿水'独好风光’保留着众多近乎原始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江西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傩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民居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区域色彩浓厚的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等,不仅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赣文化、也使之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分析和把握江西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江西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独特风格的文化品牌;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
材料三:在江西农村的一些地方,文化建设现状令人堪忧。有些偏僻农村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农村冬闲时节,本应是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的好时候,但许多农民却无所事事,只能蹲墙根,晒太阳,搓麻将。由于健康文化缺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基本上以看电视、打麻将等为主;针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开展的文化活动就更少。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又制约了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私建庙宇、滥建坟墓和黄赌毒现象有所抬头,破坏了淳朴的乡风。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要性。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江西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阐述江西如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对推动我省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