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江 城 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③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③游:即宦游,外出做官。词的上阕运用 修辞描写出了 的环境。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
②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贤者。④易色:改变好色之心。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⑴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忧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
⑵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pín):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诗题为“山行”,诗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这是不是矛盾?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点绛唇雨恨云愁
王禹偶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恨云愁:诗人移情于雨云,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以表现自我心绪。 |
B.“江南”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迷人的魅力和繁华的景象。 |
C.诗人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
D.全词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感情质朴,格调高旷,不落流俗。 |
②“一缕孤烟细”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请比较赏析这样改动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 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