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福建南安花生亩产13241斤,出现这则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 )
A.福建农民科学种田 | B.当时“浮夸风”盛行 |
C.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高 | D.福建实行分田到户政策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门户开放”政策 |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 B.宗法制的衰落 |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D.井田制的推行 |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A.德、日、苏 | B.德、意、日 | C.德、苏、奥 | D.德、意、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