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
| 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
| C.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
按照古代雅典法律,原告指控他人时,必须提供指控的理由,以及认为被告该判何罪的理由。至于指控罪名能否成立,取决于控诉双方的辩论和陪审团的投票多少(陪审团投票多者意见为最终标准),而不是事实本身。苏格拉底在当时就是自负傲慢和采用斗争手段一步步激怒了陪审团。最终陪审团投票决定了他被处死的命运。这段材料( )
| A.说明雅典法律维护公民的利益 |
| B.说明民主原则对司法的介入 |
| C.雅典司法程序过简 |
| D.说明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向它发起挑战 |
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 A.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
| B.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推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
| 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
| 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阅读右边我国经济增长率变化曲线图,指出造成其中最低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三大改造造成的直接后果 | B.大跃进运动的推行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行 | D.自然灾害的影响 |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
|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
|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