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 | B.分权政治 | C.族权政治 | D.官僚政治 |
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1920年陈望道翻译)在山东广饶发现。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在欧洲大路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①新三民主义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④1956年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①③ |
20世纪20年代中期,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革命有如下的评价:“孙中山及国民党‘希望在外国人眼里以一个与义和团运动毫无共同之处的、有声望的民主主义政党的姿态出现。’”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
A.孙中山不反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
B.旧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
C.辛亥革命由于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失败 |
D.孙中山希望通过实行政党政治来改造中国 |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
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
①抨击科学万能②目睹一战有感而发
③认为科学一无是处④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