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沿着民歌往回走
范晓波
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接受不了中国民歌。这主要因为民歌大多是吟咏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太土了,它们似乎只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喜欢的是欧美和俄罗斯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少数流行音乐。但是在我经历了一些爱情以后,在我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更能感动我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
  ②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中国民歌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是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请你快点把门打开,我想和你谈恋爱!”(歌曲《叮咚》)时,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我的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几乎晕倒。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③兄妹相称还凸显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的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④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地老天荒的守候。《敖包相会》、《草原之夜》、《走西口》、《赶牲灵》、《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莫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讯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爷们儿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春天,站在延安郊外的高坡亲眼目睹了陕北只生长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TV是《东方时空》推出的《赶牲灵》;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掩饰在方言里的爱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⑤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实事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北京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西北姑娘。
⑥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劈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北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姝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和健康,还有一种喜洋洋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心理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一个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幻想气质的理想。
⑦深入到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中国民歌,我常常有种幻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婉约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忍受一生孤独……
请分别概括对中国民歌作者认为“我接受不了”和“更能感动我”的原因。
                                                                             
中国民歌“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画线句的含义。
(1)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
                                                                             
(2)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
                                                                           
从本文涉及的下列民歌意象中任选两种,分别说明它们所表现的中国民歌的特点。
骡马   马头琴   红棉袄   长辫子
                                                                      
请赏析第4自然段画线句。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构思巧妙,从民歌入笔,探寻了歌曲特点及其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向往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感情。
B.对民歌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作者欣赏经典的外国歌曲和中国民歌,批评流行的泡沫爱情歌曲。
C.文章所描写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歌曲,反映了在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景。
D.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

E.文章以“沿着民歌往回走”为题,表现的文章主旨是:歌曲应回归原生态的本土民歌,爱情应回归原生态的纯真爱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摘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

(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344亿元,网店渠道达到280亿元。

B.

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2014年实现了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0.29%。

C.

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

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0~2015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

C.

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

D.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

(3)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象: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象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城市图象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

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

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

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 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

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

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种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

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C.

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D.

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

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D.

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

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

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

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