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查 问
[俄国]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诺,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上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信墨水不致滴下来,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沃尔迪烈夫过一分钟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嗽一嗽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表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又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为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
“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①……”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
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陪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个不住鞠躬,陪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杂了。……
“哎,这些人啊,②……”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
阅读这篇小说,解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文中三次写“一只苍蝇”所起的作用。
(2)根据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分别补写出①②处省略号的内容。(每处不少于20字)
赏析文中画曲线部分的场景描写。
小说以“查问”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请自选两处作简要赏析。
契诃夫最擅长在平静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因此被称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请结合文中“文官”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乐文明”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根基。其形式上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本质上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的本体精神。中国古代士人以琴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以实践理性精神对待日常生活态度,这实际上潜含着一种发端于原始“乐舞精神”的审美式人生意味。于是,华夏先民自觉不自觉地由“六艺”和“琴棋书画”开始“修身”,继而去勉力实现主流文化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先秦时期,“艺”(从属于“六艺”)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琴棋书画”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这时,为首的“琴”既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同时还有着内在的文化意韵。它不仅是个体修身养性的器物,还渗透着一种发自远古的“乐教”精神,蕴含着文化之“道”。
首先,“琴”并不单是一种“乐器”,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一种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熔铸一定的思想感悟。他们往往并不是单纯追求一种所谓“为审美而审美”的人生价值,而是注重在生活中强化品位,在细节中感悟出人生体验、审美倾向。因此,文化的价值意义就在于激活现实生命个体的情感因素,“中华琴文化”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它融艺术修养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恰当的艺术化生存策略。
其次,以表现中华文化精神为内在质素的“琴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艺”,它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往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与中华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达到了高度一致。“琴”由丰富的情感、精神领域出发,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互为交融,于是,“琴”就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了“学”的路程。
再次,由“自娱”而“娱他”,由“修身”而“齐家”直至“治国”、“平天下”,“琴”就打上了浓郁的文化色彩,乃至意识形态特征。“琴”发展为一种“琴学”,是因为琴在历史的演进中已经融入了中华主流文化,才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张扬与意义的叠加。“琴学”的发生发展轨迹是以激发与舒张情感的脉动走进人们生活的,它是以一种生活的文化性超越来印证人类生存的诗性特征——“寓教于乐”。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审美文化,而在这一审美文化的系统中,艺术居于其中心,而在艺术中,以音乐为本体所形成的“乐舞精神”又贯通于整个中华艺术各种不同的类型之中。如此,中华琴文化就于无形中塑型着中华文化传统及人格特征,它整合了“器物论”、“功能论”与“审美论”的文化特色,包纳了由自娱而娱他的“乐教”精神,完成了从“他律”的进化步履中实现“自律”这一中华艺术精神之转换策略。
时至今日,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了解古琴、能欣赏古琴艺术的可谓少之又少。我们不能把古琴仅仅当作一件博物馆的藏品,因为琴文化参与塑型的中华文化传统及人格特征一直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其精神内核古今相承。
(摘自易存国《“琴”作为“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有删改)下面有关“琴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文化融艺术修养于日常生活之中,在生活中能强化士人品位,在细节中使人感悟出人生体验、审美倾向,能激活现实生命个体的情感因素。 |
B.作为一种表现中华文化精神内在质素的“艺”的琴文化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互为交融。 |
C.在古代士人以“寓教于乐”的特性由“自娱”而“娱他”,由“修身”而“齐家”直至“治国”、“平天下”过程中,琴就蕴含着文化色彩,乃至意识形态特征。 |
D.中华琴文化整合了“器物论”、“功能论”与“审美论”的文化特色,包纳了由自娱而娱他的“乐教”精神,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精神转换。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潜含着审美式人生意味的原始“乐舞精神”自觉不自觉地引导着中国古代士人以琴为一种生活方式,并秉承这种理性精神来对待日常生活。 |
B.“琴”作为“艺”(从属于“六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还蕴含着文化之“道”。 |
C.“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人生体验、情感因素和人生价值达到了高度一致。 |
D.以音乐为本体所形成的“乐舞精神”贯通于中华各种不同艺术类型而形成的艺术文化,处于传统审美文化的系统中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审美文化。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古琴及其生成的文化意蕴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
B.“琴学”是在历史的演进中由“器”走向“艺”之后,且又逐渐融入中华主流文化,并以激发舒张情感的方式走进人们生活的条件下发展而成的。 |
C.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琴“器”本身,而应该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审视,也不能简单地将“琴文化”作为工具论、技术论、审美论来理解。 |
D.古琴从其出现直至今日因缺乏保护措施,以及时代迅速变革的快节奏进程而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不得不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按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到哪儿了。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站起身,说:“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修改)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3)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4)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
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
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
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
《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A.神话故事 | B.地理著作 | C.人物传记 | D.文人随笔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通往田野的小巷
刘亮程
①顺着一条巷子往前走,经过铁匠铺、馕坑、烧土陶的作坊,不知不觉地,便进入一片果园或苞谷地。八九月份,白色、红色的桑椹斑斑点点熟落在地。鸟在头顶的枝叶间鸣叫,巷子里的人家静悄悄的。很久,听见一辆毛驴车的声音,驴蹄滴达滴达地点踏过来,毛驴小小的,黑色,白眼圈,宽长的车排上铺着红毡子,上搭红布凉棚。赶车的多为小孩和老人,坐车的,多是些丰满漂亮的女人,服饰艳丽,爱用浓郁香水,一路过去,留香数里,把鸟的头都熏晕了。如果不是赶集日,老城的热闹仅在龟兹古渡两旁,饭馆、商店、清真寺、手工作坊,以及桥上桥下的各种民间交易。这一块是库车老城跳动不息的古老心脏,它的头颅如清真大寺般昼夜高昂,它的手臂时时背在身后,它的双腿埋在千年尘土里,不再迈动半步。
②库车城外的田野更像田野,田地间野草果树杂生。不像其他地方的田野,是纯粹的庄稼世界。
③在城郊乌恰乡的麦田里,芦苇和种类繁多的野草,长得跟麦子一样旺势。高大的桑树杏树耸在麦田中间。白杨树挨挨挤挤围拢四周,简直像一个植物乐园。桑树、杏树虽高大繁茂,却不欺麦子。它的根直扎下去,不与麦子争夺地表层的养分。在它的庞大树冠下,麦子一片油绿。
④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地里长满了草。我倒觉得,这跟懒没关系,而是一种生存态度。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把大地改变得不像样子,只适合人自己居住。他们忙忙碌碌,从来不会为一只飞过头顶的鸟想一想,它会在哪儿落脚?它的食物和水在哪里?还有那些对他们没有用处的野草,全铲除干净,虫子消灭光。在那里,除了人吃的粮食,土地再没有生长万物的权利。
⑤人只有缓慢下来,才会很从容地想想人之外的其他事情。人已经远远地走到其他生命前面了,完全没理由再急死忙慌地奔跑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
⑥库车农民的生活就像他们的民歌一样缓慢悠长。那些毛驴,一步三个蹄印地走在千年乡道上,驴车上的人悠悠然然,再长的路,再要紧的事也是这种走法。不管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又什么时候落山。田地里的杂草,就在他们的缓慢与悠然间,生长出来,长到跟麦子一样高,一样结饱籽粒。
⑦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长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人的粮食和毛驴爱吃的杂草长在同一块地里。鸟在树枝上做窠,在树下的麦田捉虫子吃,有时也啄食半黄的麦粒,人睁一眼闭一眼。库车的麦田里没有麦草人,鸟连真人都不怕,敢落到人帽上,敢把窝筑在一伸手就够到的矮树枝上。
⑧一年四季,田野的气息从那些弯曲的小巷吹进老城。杏花开败了,麦穗扬花;桑子熟落时,葡萄下架。靠农业养活,以手工谋生的库车老城,它的每一条巷子都通往果园和麦地。沿着它的每一条土路都走回到过去。毛驴车,这种古老可爱的交通工具,悠悠晃晃,载着人们,在这块绿洲上,一千年一千年地,原地打转,永远都跑不快,跑不了多远,也永远不要跑多快多远。
⑨不远的绿洲之外,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文章首段所描写的小巷有哪些特点?
理解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
懒惰:
勤快:第⑨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全文展现了库车人的“生存态度”,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种生存态度对你的启发。(6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