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 |
B.巴黎和会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
C.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
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
王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
A.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 B.祠堂文化大为盛行 |
C.宗法制影响深远 |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
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
A.皇权专制难免决策失误 |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清朝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的管理与统治,其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
①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②因地制宜的进行行政管理
③对分裂势力进行坚决军事打击
④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