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时期国际战略格局被形象地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姓‘资’姓‘社’)、三大力量(美英等发达国、中苏等社会主义及亚非民族独立国)、四种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并存)。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策性课题不包括
A.如何奉行不结盟政策 | B.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C.如何求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 D.如何拓展国际活动空间 |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
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即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
A.科举制度 | B.君主制度 | C.分封制度 | D.中央集权制度 |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
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图所示)。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
某博物馆有一文字残缺的史籍,其中有一段内容是:“□曰丞相,□曰宰相,□设计相,至□则丞相废。”“□”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秦 | B.唐 | C.宋 | D.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