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型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被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的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一一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之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西文明交流是不平等的,中国处在明显的弱势的一方、带有被动性。这次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转型。
——摘引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德、日的非和平方式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关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德国和日本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固,在19世纪束20世纪初—度成为欧洲和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国及其他老牌强国构成严重成胁。它们的迅速崛起必然遇到现存霸权国家和整个国际体系的压制,形成不可避免的生死对抗,最终导致其崛起进程的中断和失败。尽管二次大战以后,德、日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再崛起,但是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这其中的教训,值得每个后起大国认真吸取。
——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四 在2012年ll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越南自从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以华为师”,并坚持结合自身实际,悦意创新,20年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一魏伟新,王利文《越南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怎样的重大政治变革?(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工业革命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明转型”的主要特点和历程。(10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日本、德国崛起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7分)
(4)根据材料四,从现代化讲程的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4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阅读材料
材料一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
材料二日本贸易振兴会曾做过一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和一体化组织的数量是101个。分布如下:
| 欧洲 |
南、北美洲 |
亚洲 |
非洲 |
大洋洲 |
跨地区 |
| 39个 |
40个 |
6个 |
8个 |
1个 |
7个 |
其中,1969年前成立的有6个,1970—1979年成立的有6个,1980—1989年成立的有20个,
1990年以后成立的有69个。
——李琮等:《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的特点。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做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如美苏势力范围划分)、政治体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经济体制(WB、IMF、GATT)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使苏联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秩序。
——摘编自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尔塔体制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2)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主要有“已经瓦解”“依然存在”两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试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这个建筑的基础上则形成了一个十分高大的挡土墙,它支撑着一个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据【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请回答:
(1)雅典露天剧场是当时社会繁荣的重要见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什么与此相关的措施? 目的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运用这种观点,选择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中的一个,结合近代中国学西方的史实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