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认为: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 C.洋务运动的破产 | D.各种救国思想盛行 |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包括
①“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②“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③“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④“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康德在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白己理性的自由。”康德在此
| A.推崇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 B.强调了自由就是天赋人权 |
| C.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D.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
|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
|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
|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 A.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 B.选举的程序具有欺骗性 |
| C.国民民主自由意识强 | D.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
| 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
|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
|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