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出了些许小事: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它太老了。看样子,它的存在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已几经倒塌,几经修补。由于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这三十多米的围墙便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昨夜的一场风雨!
第二天早晨,吴所长召开每日一次的碰头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呷了口水,“可我总觉得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查了:“现在看起来围墙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的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特有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的朱舟双手捧着茶杯:“我们考虑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身处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长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干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瓦的灯泡把马路照的灼亮。砖瓦、石灰、玻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飞,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很香……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个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带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啊,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了,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赞不绝口。会议便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正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飞,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里,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维修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
D.一张不让人放心的娃娃脸,衣冠楚楚,活没少干,身上不见泥污,马而立的相貌衣着使人们产生了错觉。 |
E.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们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刻画出“变色龙”的形象。马而立有哪些性格特点?写吴所长等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以“围墙”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绝妙深刻,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等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科研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化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1969年,疟疾治疗药物研制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药学典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经过全国各地的临床验证,至1978年,2099例疟疾患者全部获得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1990年3月,还原青蒿素通过了技术鉴定,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屠呦呦为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个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科学工作者,自己的发明能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赞赏,当然是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但是,屠呦呦始终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绝不可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应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过去的成绩只能当作今后工作的新起点和新动力。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自1979年起,屠呦呦等人结合青蒿素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青蒿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对青蒿解热、镇痛、抗炎、抑菌等传统药效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从而为传统药效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世界医学界对她杰出贡献的肯定,虽有些姗姗来迟,但还是令人庆幸。当领奖现场响起“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获奖感言时,在场的各色人群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时间转到今天,当人们都为屠呦呦获诺奖激动时,她却说“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这话让人感慨万千,这就是伟大科学家。
(摘编《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能取得这样伟大的荣誉,这依靠的是她个人花费近十年努力的结果。 |
B.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时,屠呦呦对与她的理想和志趣相符合的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等兴趣特别浓厚。而许多年轻人对这些学科却缺乏兴趣和热情。 |
C.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
D.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究上能取得卓越成就,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外在原因?
(3)屠呦呦在提炼青蒿素时,经历了哪关键的几步?请简要概括。
(4)屠呦呦因研发抗疟新药先后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成绩取得背后定有美好的品质作支撑,结合文章分析这些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那一年,我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两年后,我就可以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我敬礼。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就挂在脖子上。
我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的雪山。我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漫着两坨高原红。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惟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我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惟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家远的孩子只能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我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那个晚上,孩子们在我的允许下翻看我的东西,并抱着我的吉他乱弹。也措在翻看我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我的女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我们已经分手,但我还是一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音乐盒,它亦是我反复拾取的快乐。我来了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 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我熟悉的淡淡的忧郁。
我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我措手不及的问题。
“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我还是撒了谎。
也措看了我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那一夜的雪很大,等我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着,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那一次,也措在我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第二天晚上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我不由把他搂在怀里问:“想妈妈了,是吗?”
“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我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也措看着我,停止了哭泣。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接走了也措。
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我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我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我却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欢快,依旧不爱说话,但总是偷偷地看我。
然后就到了我的生日,没有人为我庆祝,我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我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我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信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前一个月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
我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我却整整呆了六年才回去。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对“我”进行了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西藏八宿当地人生活的状态,由于当地落后、闭塞的特点,这里的学校破旧,以至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 我”是这里唯一的老师。 |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也措眼神总是忧郁中透着惶恐,表现出他对“我”的排斥与畏惧。 |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学校老师工作的情景,语言简洁明丽、富有真情实感,展现了师生间淳朴的情谊。
(2)本文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3)本文在刻画也措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本文多处写到了“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套用农夫山泉的一则宣传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来形容当下中国综艺节目非常贴切,“我们不生产原创节目,我们只是国外模式的搬运工”。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舞林争霸》《爸爸去哪儿》等等,基本是花巨资从国外买进版权的。《中国好声音》版权来自荷兰,《我是歌手》来自韩国,而《舞林争霸》来自美国。其实,电视综艺节目搞“拿来主义”已经由来已久,到国外购买版权,或者移花接木模仿类似节目,并形成“同质跟风和山寨模仿”的怪象,这充分表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缺乏原创能力,只是依靠购买和模仿甚至抄袭维持着短暂的繁荣。
那么,国内电视台为什么要付出不菲的版权费,而成为海外综艺节目的推广站甚至是收容所呢?
购买和引进这类电视综艺节目,一来我们的电视人不用殚精竭虑地创新,有现成的,花点钱拿来就是。二来这类电视综艺节目在国外已经获得成功,收视率有保证,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这就暴露出,我们本土电视人原创意识淡薄,原创能力也有限,根本不知道当今的潮流文化,也不知道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电视综艺节目,缘于这样的“底气不足”,只好花钱“借鸡来生蛋”和“拷贝无极限”。
更让人费解的是,我们引进国外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看重的是表皮、格式的东西,却不会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模式。在国外,一档电视综艺节目,通常由独立的制作公司进行研究和设计,创意获得电视台采纳之后再投放市场,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虽然我们国内有些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团体同样设立有类似机构,但由于缺乏对文化产业的认知,缺乏对受众的调查,缺乏对市场研判的能力,导致原创的具有广泛市场竞争力的电视综艺节目乏善可陈。
照理说,人家有好的东西,你花钱买过来,这符合等价交换原则,但问题是,我们作为文化大国,依然在抄袭模仿别人的文化形式,实在有损形象。去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的通知》,要求各广播电视机构对原创文化节目在立项、资金、人才、播出、评价、宣传等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充分保障。这说明,原创文化节目已经被重视。事实上,我们中国也有原创的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去年英国国际传媒集团宣布,从灿星制作订购模式节目《中国好歌曲》, 并负责其国际发行权和英国播出权。这是世界著名电视台从中国引进并进行国际发行的第一例,并且是中国原创综艺节目模式成功输出欧洲的第一例。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们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唯一缺乏的,就是创新。这就需要我们中国的电视人要用“最强大脑”去创作,才能催发一批真正的“中国好节目”。
(摘编深圳商报 《原创才是综艺节目永恒的宝典》)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能有现在的繁荣景象是依靠购买、模仿甚至抄袭来维持的,这种繁荣不会长久,是短暂的。 |
B.在国外,一档电视综艺节目前期的制作和后期的投放市场,通常是由独立的制作公司进行研究和设计的。 |
C.不了解当今的潮流文化,也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样的电视综艺节目,这导致了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同质跟风和山寨模仿”的怪象。 |
D.国内缺少原创的具有广泛市场竞争力的电视综艺节目,是因为我国没有独立的针对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公司进行研究和设计。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者愿意花巨资从国外买进像《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节目的版权,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
B.在引进国外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时,只要学会借鉴他们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模式,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就会取得成功。 |
C.国内电视台乐于购买和引进外国电视综艺节目,是缘于国内电视人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原创节目风险大以及节目收视率等方面的影响。 |
D.花钱买外国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本身没有错,但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如果只是一味抄袭模仿别人的文化形式,实在有损形象。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团体如果想创造出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就要从认知文化产业、调查受众、研判市场等方面入手。 |
B.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的通知》,这说明原创文化节目已经被重视,国内电视综艺节目 “拷贝无极限”的现象有望得到改观。 |
C.灿星制作原创的综艺节目《中国好歌曲》成功输出欧洲,这表明我国的综艺节目已经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综艺节目质量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D.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贵在创新,我国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如果再加上中国的电视人的创新,催发一批真正的“中国好节目”是大有希望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卖白菜
莫 言
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中国最好的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母亲见到“我”哭而批评我不像男子汉,看似是批评其实是深深的爱,也有对生活艰辛的无奈。 |
B.“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我”的伎俩被识破了。 |
C.“我”多次冲撞老太太,但老太太没有与我争吵,证明老太太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 |
D.老太太撕扯白菜帮子,母亲却没有阻止,说明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 |
E.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用大段文字写那棵最小的像和尚头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买白菜的老太太的形象特点。
(3)文中划横线的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分别赏析两处细节描写的意蕴。
(4)本文没有具体写“最坏的事情”的发生经过,请推测这一经过,并分析这样省略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对竹的“高节”“坚贞”大加赞赏,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晚唐以后的事。 |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