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等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科研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化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1969年,疟疾治疗药物研制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药学典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经过全国各地的临床验证,至1978年,2099例疟疾患者全部获得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1990年3月,还原青蒿素通过了技术鉴定,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屠呦呦为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个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科学工作者,自己的发明能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赞赏,当然是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但是,屠呦呦始终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绝不可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应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过去的成绩只能当作今后工作的新起点和新动力。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自1979年起,屠呦呦等人结合青蒿素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青蒿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对青蒿解热、镇痛、抗炎、抑菌等传统药效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从而为传统药效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世界医学界对她杰出贡献的肯定,虽有些姗姗来迟,但还是令人庆幸。当领奖现场响起“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获奖感言时,在场的各色人群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时间转到今天,当人们都为屠呦呦获诺奖激动时,她却说“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这话让人感慨万千,这就是伟大科学家。
(摘编《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能取得这样伟大的荣誉,这依靠的是她个人花费近十年努力的结果。
B.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时,屠呦呦对与她的理想和志趣相符合的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等兴趣特别浓厚。而许多年轻人对这些学科却缺乏兴趣和热情。
C.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D.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究上能取得卓越成就,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外在原因?
(3)屠呦呦在提炼青蒿素时,经历了哪关键的几步?请简要概括。
(4)屠呦呦因研发抗疟新药先后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成绩取得背后定有美好的品质作支撑,结合文章分析这些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坚硬的荒原①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分析。
文中说“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具有哪些品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阐述。
文末说“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
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④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以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制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高.考.资.源.网.独.家
⑥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⑦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第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差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交际物化”危害性的一项是()

A.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B.造成了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
C.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进而时间伦理出现异化。
D.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统社会疾病。

文章最后一段说“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作者认为人们需要“持存”和“守望”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
嘉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王晨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地区也可能出现寒冬。对此,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目前“千年极寒”的观点,已经出现了人云亦云的声音。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类似“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目前可以预测吗?
宋连春:波兰学者的预测理由并不能站住脚。“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实际上,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大西洋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举个例子来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1℃至4℃,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单单靠目前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就预测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这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何况,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气候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还无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预测,尤其是针对“千年极寒”这样特别极端事件的预测,更缺乏可以信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记者:全球变暖是大家都了然于胸的一个趋势,如今“千年极寒”的说法与前者之说是否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可能性大吗?
宋连春:气候变暖,是指“整体趋势”在变暖,一般是指10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但由于气候存在年际波动,所以并非“今年温度比去年高”就称为气候变暖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多趋强的情况,并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区会发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
回过头来看,2009年是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暖的年份,2000至2009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根据1500年以来的代用资料分析,欧洲冬季气温变化与1901年至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距平大多在正负2℃之内。1708年至1709年冬季是1500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由此看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以我国为例,今年以来,天气气候十分异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数多,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发和地质灾害多发。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新疆北部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季雪灾;东北华北发生了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季持续低温;华南、江南5月至7月遭受了14轮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汛情;北方和西部地区7月中旬至9月上旬遭受了10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也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多,东北、华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时间超历史同期。
记者:您在此为大家揭开了“千年极寒”在科学上是不可信的面纱。很多百姓在关注一个问题——今年我国冬季的气温与往年相比,会出现异常吗?
宋连春:首先,我想说个概念——气候预测。在气象学上,把月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称为气候预测,与中短期天气预报相比,气候预测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来看,“拉尼娜”正处在发展状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但稳定性较弱,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逐渐活跃,但还并未明显偏强。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11月份,我们还将组织全国性的会商,对我国乃至亚洲一些地区的冬季气候做全面、详尽的预测展望。
下列对访谈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千年极寒”是波兰科学家对世界气候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
B.专家以“风马牛不相及”一语解说“拉尼娜”和“墨西哥暖流”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这一看法。
C.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一个原因。
D.气候的“年际波动”指的是,一年之间天气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E.预计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偏低,原因之一是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为活跃。
气候专家是怎样反驳“千年极寒”的,请简述。
请从成因、表现、应对等角度探究“极端天气”这一气候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鱼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的大鱼,和往来的游船仿佛。
有关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马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在动力牵引下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我那一次到伯父家,正是大鱼像流言一样泛滥的时候,有传闻有悬赏,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不。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在八月的秋阳里铰蜂蜜。伯父很神,他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尤其是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远红外望远镜等等仪器,居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反之亦然,伯父伯母也并未理睬我。
然后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它吗?”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没好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我当时心里充满了探索的热望,打断大伯:“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前钻后跳地撒欢,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伸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谛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七八个现代化仪器等同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颠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大吠,森林里的鸟儿们的歌声循环往复,我忽然想:其它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不相犯。”
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的时候它几年也不会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的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晚上,伯母拿来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就听见了伯父给我讲的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用镜湖里有大鱼的传说,设置悬念,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我为了求证传说的真实性,特地去拜访住在镜湖边的伯父做了铺垫。
B.小说第六段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描绘了伯父伯母生活的画面,表现了他们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C.小说中的“我”想拍到大鱼出现的画面,在伯父院里架设了现代仪器。作者把这些仪器比作“一排枪口”,暗示“我”的行为可能造成对大鱼的危害。
D.作者写道“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是因为“我”很懊恼没有拍下大鱼,于是我只好我”静下心来,等待大鱼的再次出现。

E.以第一人称“我”的讲述来通贯全篇,以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来突显故事的真实性,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小说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小说题为“大鱼”,却始终没有出现大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鱼的。
结合文本,请探究人的好奇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

A.文学的特点与历史学的特点的区别 B.历史学的特殊责任
C.文学与史识的关系 D.文学的历史走向

下对文中引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孔子《春秋》成书,说明历史真相的力量。
B.引《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说明学鸿篇巨制的文学写的仍是日常生活的人生故事。
C.引杜甫得到“诗史”的赞誉,说明文学的成就之一在于历史的再现。
D.引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说明文学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

文中证明“‘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