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联 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注]。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教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跟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一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罗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他又琐琐碎碎的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那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来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原载1944年7月《中央日报·星期增刊》第23期)
【注】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轮手推车。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重点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 |
B.面对人物悲惨的命运,作者以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自己的见解和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
C.生活的不幸让老俞陷入彷徨无助甚至对生活麻木的状态,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
D.这篇散文在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结构安排上表现出小说化的倾向,可以当作小说来读。 |
E.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基本上以口语做底子,稍有提炼,但不夸饰,十分流畅。“我”为什么要给老俞拟这样一副对联?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评论家夏志清对叶圣陶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①台湾中部的东海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花,每年四月花开,满眼缭乱。教室的窗户开着,学生们根本不听我讲课。我想,要讲“美是什幺”,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也比不上一桑花。于是我做了一个冼定:“你们既然没办法专心听课,我们就去外面。”
②坐在花树底下,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魂不守舍,我分明感觉到他们看到了美,把心分到美那里去了。我问:为什么你们觉得花美?有的说形态蔓,有的说色彩美,有的说花有香味……
③我心一动,赫然发现:花是一种竞争力。
④植物学家告诉我,花的菱是在_L-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不美的都被淘汰了。花开放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它用漂亮的颜色、独特的香气来招蜂引蝶,传播花粉。我们经常赞叹花美花香,却忽略了它们背后其实隐藏着生存的艰难。
⑤我最深的感触来自梅花。有一年冬天,非常冷,天上飘着雪,我却嗅到了梅香。我和朋友就到处找,找了好久,最后在远远的后山上,看到几株很老的梅树。花开得并不多,香气怎幺会传得那幺远呢?朋友说,因为冬天少有昆虫,所以梅花要努力使香味传到最远,否则很难完成花粉的传播。这一刻,我才理解了王冕画《南枝春早图》的用意。当蒙古人入主中原、汉人大受压抑的时候,一束灿烂开放的梅花是他内心情绪的最好表达,虽然冰雪里开花非常困难,但一定要开花。
⑥我又想起小时候去隔壁村子里看昙花开放。大概夜里八九点开始,花苞绽开一点点,然后它就徐徐地开开,到十一二点就完全打开了,花蕊含烟送香,可是很快它就开始谢了。那四五个小时里所有人都在赞美,叹息,最后还有一点感伤。昙花只一现,却努力活出了生命的极限,它已经完成了自己。花是种子的延续,又是种子的起点,它是这个循环当中最灿烂的部分。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我们仿佛看到人生的完美与不美,看到自己的生命——诞生,含苞,盛开,枯萎,凋谢。这让我想到李商隐的“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句诗,原来,生命有一天真的需要用眼泪去滋润的。
⑦每年四五月的时候,新竹、苗栗一带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开放,白色花瓣掉了一地。我好几次带学生走过那条路,所有人都会绕开落花不肯踩,因为花掉下来也是很干净、很漂亮的。巴厘岛的人还会将落花捡起来,夹在耳朵上,串成花串挂在胸前,或编成花篮送给朋友。巴厘岛人捡花这个动作里面一定有惋惜、有爱、有体会到的美,这个动作也反映出人类对生命“不忍”的态度,而能够把生命变成一种比较崇高状态的,大概就是那一朵令人不忍踩踏的花吧。那朵花可能是任何一个在街上出现的人,你不去折损他践踏他,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记得《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做大官的人进城,前面有开道车,后面有随护,城门口有一群叫花子,其中一个没有腿,做官的人回头正看着他。一个大官能够跟乞丐对视,真了不起!
⑧我觉得古人是比我们更知道花的存在意义的。我曾在美索不达米亚看到八千年前的一个雕刻:一个女孩子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闻。如果秋季走过北京,如果地上有一朵落花,一个北京的女孩子,也会把它捡起来闻吧。这是一个美的动作,它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这个无声的动作,体现出美的竞争力。我想,这个竞争力虽然看不见,可是我相信它会使一个人、一个族群始终以关为生命最高的追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学生们被教室外繁花吸引、无心听讲的情形,作者欲扬先抑以突显花强大的竞争力。 |
B.第⑤段中的“内心情绪”,是指在艰苦环境里顽强生存的精神品格,面对异族入侵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
C.第⑥段中写昙花“徐徐地开开开”,三个“开”字连用,生动地展现了昙花努力、持续开放的生命姿态。 |
D.作者回忆美索不达米亚女孩拾花而嗅、北京女孩捡落花来闻的情景,体悟到人类对美的追求具有普遍性。 |
E.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对美的独到理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娓娓道来,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作者为什么说“花是一种竞争力”?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作者感慨:“一个大官能够跟乞丐对视,真了不起!”请根据文意说说“真了不起”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中“始终以美为生命最高的追求”的感悟。(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章及链接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①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早期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只有汉字在象形文字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成熟的文字体系,是唯一“活着”的表意文字。汉字不是由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构成的图形,而是记录着宇的音、义和造字时的文化信息的符号。比如,“家”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国,上面是“^”(midn).像古代房屋的屋顶,“^”部文字多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的“采”意思是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②认识汉字,不仅要清楚地了解字的膏、形,还要知道它的涵叉厦其演变。比如,“臣”的甲骨文字形是e。古时下人臣服,低头跪于君主面前,k侧面看下人的眼睛是竖着的,这就是造“臣”字的依据。“臣”的意思是瞪大眼睛。从前的君主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事都做了,要派不同的人睁大眼睛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一辅佐帝王的臣僚。把“臣”的涵义厦演变了解清楚了,才算真正认识了“臣”这个字。
③提倡认字,是因为汉字是“有道理”的,有文化内涵的,有些汉字甚至是文化活化石。仍以“家”字为例,远古时代的婚姻习俗是男子入赘士子家,男子到士子宰是“家”,女子到男子家是“嫁”。“末”字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我们的祖先曾经以这种方式生活过,这一文化现象,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
④“认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比如,前进的“进”,繁体字是“追”,甲骨文字形是两,上面的“隹”是一只鸟,下面的“止”是脚趾。为什么一只鸟一个脚趾就是前进的“进”?因为垲太多数动物都能进能退,人也如此,只有鸟不能倒退,只能前进,因此鸟的运动最能表示“进”的意思。这个字能造出来,靠的是古人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归纳。
⑤汉字无论是字形的演变,还是其中的文化意蕴,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就像阳光、水、空气一样重要。“认字”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继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取材于流沙河《发现和发扬汉字之蔓》)
链接材料:汉字的表意性有利于读者建立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也使汉字成为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字。因此,今天的中国人,仍能诵读2500年前的《诗经》。而英文是表音性文字系统,除了专术能读懂三四百年前的英文,其他人已经很难认读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不是由简单的笔画随意构成的图形,而是音形义结合的符号。 |
B.汉字的演变主要是字形和字义的演变,字义随字形的变化而变化。 |
C.古人造“进”字时以“隹”作为部首,证明古人具有进取精神。 |
D.古人的生存状态、思维习惯、思想情感等都可通过汉字表现出来。 |
根据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判断下列关于“认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形义关系来理解汉字的涵义,是认字的重要方法。 |
B.一些汉字字义的演变过程,能让我们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 |
C.了解优秀文化传统,汲取民族智慧,是认字的重要内容。 |
D.汉字具有跨越时空的优越性,因此比英文容易认读。 |
请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收束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艺术表现上,《诗经》和“楚骚”多以“含蓄”见长,但并不独宗“含蓄”,而是依不同 甲(情境/境况)采表情迭意,呈现出或婉曲( qu)含蓄,或直捷明快的特点。有评论者认为《诗经》多用“比兴”,婉转抒情,引人遐想。其实《诗经》中一些运用比兴手法的篇章也有明快率直的特点,比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灿烂的桃花乙(映照/映衬)着新娘的娇廊,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fen),情感的抒发明朗直捷。
再来看“楚骚”。以屈原来说,屈子常怀浪漫、愤懑(men)之情,多借绚烂神奇的环境、“香革美人”等意象丙 (寄予/寄寓)怀抱,表现th沉郁蕴籍的特色。但《国筠》等诗篇,却激昂慷慨,直抒胸臆,“读者深味之,真可为恸(tong)哭而流涕也”。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婉曲(qu)遐想 | B.气氛(fen)蕴籍 |
C.愤懑(men)绚烂 | D.恸哭( tong)慷慨 |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人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境况映照寄寓 | B.情境映照寄予 |
C.境况映衬寄予 | D.情境映衬寄寓 |
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的手法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屈原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情操,后代文人常以“梅兰竹菊”象征美好的品格。下列诗句中的梅、兰、竹、菊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一项是
A.一树红梅傍镜台,含英次第晓风催。深将锦幄重重护,为怕花残却怕开。 |
B.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
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
D.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
下列与文段内容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又称《诗》《诗三百》,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
B.《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离骚》是其代表作,“楚辞体”又称“骚体”。 |
C.李清照诗句“死亦为鬼雄”出自屈原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充满了刚正之气。 |
D.《诗经》、“楚骚”中运用比兴等手法创作的诗歌,感情均深沉含蓄,婉转曲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这么一天
加西亚·马尔克斯①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堂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膏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他上着一件无领条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轻易不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8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11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说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
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地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房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镇长出现在门口。
他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5天未刮了,看上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
“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
堂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臼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
“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臼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中尉,你在这儿杀了20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5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
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
“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
“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
“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①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环境下的平民生活见长。牙医在专心致志地磨假牙时,他儿子反常的叫声把他惊醒。从全文看,他儿子的叫声为什么“反常”?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联系文章相关内容,概括堂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的形象特点。(6分)
本文笔调看似轻松舒缓,细读却透露出紧张的气氛,结合相关情节,分析文章营造了哪些紧张的气氛?(5分)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
①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②按照艺术的种类来分,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③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显然,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首先,任何实用艺术都应当具有实用性,例如建筑应当使人们在居住时感到舒适和方便,实用的工艺品应当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称心如意。实用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特别注重表现性与形式美。就拿建筑艺术来讲,自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后,历代的建筑师一直把它奉为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来遵循。最后,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例如日本的双轨制,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点,又与时代相接轨。
④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首先,造型艺术作为一门空间和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体现在造型性和直观性。但是造型艺术并不是只限于表面,它要求以形写神,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其次,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等在画面上都是静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也将这种瞬间的画面固定了下来,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⑤任何艺术样式都必然要表现情感,而所谓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同时,这两门艺术也是具有高度科学性和技艺性的艺术种类。人们或者唱歌,或者练习乐器,这都体现了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即抒情性和表现性。它往往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⑥最后,要提到的是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所谓语言艺术,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但是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这就说明了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其次,是它特有的广阔性和情感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语言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就是语言美。语言是这种艺术的第一要素,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读者回味无穷,获得审美享受。
⑦其实贯穿在审美特征里的是人们的审美心理,这些心理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的,这就是审美心理的几个特征。不管哪种艺术种类,归根结底是要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于是,这种审美特征和心理的学问也日益发展起来,并将引起更多的重视。与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心理"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凡是艺术品都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 |
B.由于不同的艺术种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
C.审美心理贯穿在审美特征里,它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
D.审美心理以感知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并将引起更多的重视。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明确了艺术品的特征和艺术生产的目的,指出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②段则是根据艺术的审美特征对艺术进行分类。 |
B.③④⑤⑥段对②段进行分述,③段强调实用艺术除有实用价值外,更有审美价值。④段指出造型艺术以形写神,需形神一致。 |
C.⑤段从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两个审美特征论述表情艺术,指出抒情是表情艺术的生命。⑥段分述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前两段提出艺术的审美特征,中间四段分类论述艺术的审美特征,⑦段以审美心理照应审美特征。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因而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它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 |
B.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实用的工艺品也不例外,人们在使用它时感到称心如意,既实用又有美感,达到了功能和形式的统一。 |
C.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要表现情感,无论是造型艺术作品,还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作品,概莫能外。 |
D.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但一个人心中要想产生美感,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