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①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②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④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 |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幻:惑乱,迷惑 |
C.或病其为矫心病:疾病 |
D.惟其知道道:道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
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
C.第③段中作者假设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但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为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 |
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4分)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铣少孤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闻。炀帝时,以外戚擢授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郡县官属众欲推景珍为主,景珍曰:“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吾又闻帝王膺箓,必有符命,而隋氏冠带,尽号‘起梁’,斯乃萧家中兴之兆。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乃遣人谕意,铣大悦,即日集得数千人,扬言讨贼而实欲相应。遇颍川贼帅沈柳生来寇罗川县,铣击之,不利,因谓其众曰:“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若从其请,必复梁祚,遣召柳生,亦当从我。”众皆大悦,即日自称梁公,柳生以众归之.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武德元年,迁都江陵,修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令掌机密。其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伪将军,怨铣放其兵,遂谋为乱,事泄,为铣所诛。铣以绣为尚书令,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铣又恶而杀之。既大臣相次诛戮,故人边将皆疑惧,多有叛者,铣不能复制,以故兵势益弱。
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数日,克其水城。铣自度救兵不至,谓其群下曰:“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铣以太牢告于其庙,率官属缌缞布帻而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百姓非有罪也,请无杀掠。”孝恭囚之,送于京师,竟斩于都市,年三十九。
《旧唐书.萧铣传》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同谋:共同谋划做坏事的人 |
B.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弄权:玩弄权术 |
C.若待力屈,必害黎元黎元:百姓 |
D.竟斩于都市都市:都城中的集市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
B.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
C.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
D.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亦称“外家”,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
B.“太牢”,即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而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要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被称为“牢” |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穿六个月丧服的人。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铣家境贫寒,以孝成名。萧铣虽为皇族后代,但少时贫寒,因孝敬母亲而闻名,由此被隋炀帝提拔为罗县县令。 |
B.萧铣顺应民意,聚众反隋。大业年间董景珍、张绣等叛隋,推举萧铣为主。萧铣做首领后很快就聚集数千人。 |
C.萧铣诛杀功臣,势力渐弱。萧铣先后诛杀董景珍之弟和张绣,大臣接连被杀,致使故人边将心生疑惧,多有叛离,因此兵势渐弱。 |
D.萧铣心念百姓,主动投降。武德四年,萧铣兵败,他认为天命不在梁,若顽固抵抗,定会伤害百姓,于是主动投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
②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不与齐也与:亲附 |
B.鲁卒以为将卒: 终于 |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辞退 |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过:指责 |
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②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③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注】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
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假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父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
B.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补奉职。曼卿一直没有就职。 |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皇帝未加理会。后元昊造反,这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2)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词语解释
(1)梦亦同趣()
(2)外与天际()
(3)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4)颓然就醉()
(5)游于是乎始()
(6)故为之文以志()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兰亭集序》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游褒禅山记》下列对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判断句,句中“是”是指示代词,“也”表判断。 |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中“于其址”是介词结构。 |
C.“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而今在安哉”。 |
D.“何为其然也”是状语后置句。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 B.冯虚御风 |
C.青青子衿 | D.于嗟鸠兮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B.望美人兮天一方 |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D.感慨系之矣 |
下列句子中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儿已薄禄相 | B.会不相从许 |
C.不得便相许 | D.还必相迎取 |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和“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
B.“顺流而东也”中的“东”与“东望武昌”中的“东”活用情况一样。 |
C.“火尚足以明也”中的“明”与“常在于险远”中“险远”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白”是形容词,解释为“白色”。 |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固然是一世英雄,可是现在在哪里呢? |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
D.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
我不能胜任你家的使唤,白白地留住没有什么用处。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平常 |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长长的 |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规律,方法 |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情趣,情致 |
对下列重叠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飘飘: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
B.高余冠之岌岌兮岌岌:高耸的样子。 |
C.芳菲菲其弥章菲菲:花草茂盛。 |
D.山川相繆,郁乎苍苍苍苍: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
B.“忠魂万里龙舟吊,遗迹千秋粽带香”是有关荀子的名联。 |
C.六合:古时候迷信,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适合,就叫六合。 |
D.“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下列加横线词语不属于同一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 | B.昼夜勤作息 |
C.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 D.否泰如天地 |
请将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