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
(4)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

图一图二图三
(1)以上材料出自雅典卫城,试指出图1与图2分别是雅典卫城中的哪一建筑?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2和图3中雅典卫城雕像的主要艺术特色,并揭示其文化精神内涵。
(3)有人认为雅典卫城自被入侵的波斯人摧毁以来,屡遭破坏,后来又进行大规模重建,因此他失去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不应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对此你有何看法?
(4)有人建议对雅典卫城雕像的残破部分进行修补完整,你赞成这种建议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针对该事件,四则材料有哪一方面相似(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四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造成观点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
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22分)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由于存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且遭随意破坏,许多人无辜遭到迫害……军队的损失十分惊人。第一批被授予红军元帅军衔的5人中有3名被处死,15名集团军司令中13人被杀。总共有4万多名高、中级军官遭迫害。 ……这场历时多年的大清洗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斯大林后来不得不承认:“在进行清洗时犯过严重的错误。”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斯大林模式”,并分析其对苏德战争的影响。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
【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
(2)请以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对材料三、四作出合理解释。
(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航路开辟后;二是两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又称为“地理大发现” 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个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竞无第二个郑和。
【材料二】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Gtorge Lord Macartney)为首的庞大使团,以祝贺乾隆帝八十三岁寿辰为名前来中国,以探听中国内部情况,谋取商务利益与各项特权。——范文澜《中国通史》
19世纪中期英国装备了大炮的商船队借着廉价的商品和海上优势,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满载着工业制品,在海洋上纵横无阻,强行打开了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的大门,瓦解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把它们卷入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漩涡。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
——《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材料四】2008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国,中国怎么办?大力开拓广阔的国内市场,让中国百姓得益、更多地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中国应对这场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个哥伦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戛尔尼中国之行没有顺利实现与中国通商的原因?英国最终实现与中国大规模通商的方式是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二战后到改革开放前不能够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可以缓解金融危机?
(5) 如何理解材料四中提出的“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