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人伶俐记录李秀成的谈话:“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暂时让你们做很多买卖,来愚弄你们。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 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不下雨,麦苗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迷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太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如何对待外国人?他们的根据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观点有什么局限性?
(3)造成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都有局限的根源是什么?
(4)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否相同?为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还有始终保持对海洋的支配权,国内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十分方便。
——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变革过程,而新技术在发明及推广过程中,主要关注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很少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追求财富成为一种时尚,“社会各阶层都被卷进这股洪流”。当人们关注生产及其带来的财富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却被人们普遍忽视了。由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自由放任”理论,在工业化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力。“自由放任”后来发展成“放任自流”,于是不可避免地引出许多问题。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三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判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死刑”。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1)材料一中工业革命的“种子”指的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概括“种子”在英国能够成长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措施,应该怎样评价这些措施?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
——《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66 |
材料三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材料四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并按材料一的理解分析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材料三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概括材料四的基本观点,并对所学和材料三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13分)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人民日报》头条
材料三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2)材料二中报纸折射出“50年代全民炼钢”,分析出现“全民炼钢”的原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哪一类史料?简述这类史料的优点和局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运用的主要手段。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 概述“新经济政策”与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点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连贯,史论结合。)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德国方面的不满,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也造成了一种负罪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三十年代德国的违约行为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摘编自《国际关系》
材料二西方领导人仍为先前张伯伦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苏联领导人的动机和苏联邻国的反应所表露的怀疑和担心所困扰。同样,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他越来越怀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国转而向东方扩张、反对苏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2) 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史实
年代 |
事件 |
1688年 |
英国光荣革命,随后颁布《权利法案》,开始了一个现代英国 |
1765年 |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
1787年 |
美国联邦宪法颁布,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政治体制 |
1789年 |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文件相继颁布 |
19世纪初 |
法国、美国几乎同时开始工业革命 |
1830年 |
法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政局一度平稳 |
1832年 |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
1867年 |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
1875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
1884年 |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
史论
北大历史学教授钱乘旦认为:“工业革命一旦启动,就立刻对周边造成巨大压力,而法国是最早受到压力的地区,也最早体会到必须追上英国的步伐,……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虽然历经曲折、遭遇困难,但从结果看,到19世纪末法国还是做得相当不错”。
(1)指出一个现代的英国是怎样确立的。三次议会改革说明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
(2)说明美国联邦宪法是如何实现各方面的妥协平衡的?
(3)指出工业革命能够在欧美扩展的关键条件。列举两项美国工业革命期间的成就。
(4)请以“双重革命”为主题,叙述法国19世纪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