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们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是如何理解的?
(2)材料二中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这种“历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3)辛亥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具体包括哪些有利条件?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
材料二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 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建立的背景。指出“新型的共和国”有何具体表现?(10分)
(3) 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6分)
(4) 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4分)

(26分)外交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互访、谈判、缔结条约、互派常驻外交代表机构、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方式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势力相对强大的政权,为了保卫其核心地区的政治安全,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朝贡——册封”秩序。……明朝时候,明太祖坚持“贡奉之物不必过厚,存其诚敬可也”的主张,“厚往薄来”往往给朝贡国家高于贡品的回赐。据记载,永乐十五年,“朝鲜国王李芳远勤修职贡,遣使赍敕及白金二千两、文绮表里二百匹……赐其妃文绮表里八十匹”。
——《中国历朝与周边国家的君臣关系:朝贡—册封》
材料2:1901年2月14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廷颁布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迭命庆亲王奕匡力、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材料3: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周恩来
2010年12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重申: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肩负着确保两国经济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网
材料4:2000年6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
2010年6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新华网
(1) 根据材料1,谈谈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4分)
(2) 材料2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思想倾向?这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什么问题?(8分)
(3)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指的是什么?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这一“重大贡献”的主要意义。(8分)
(4) 简述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突出特点。材料4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6分)

(26分) 选举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活动,是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了避免某些有财有势者操纵选举,长期占据某些重要职位,雅典人设计出一种看似荒谬、实则十分有效的方法……雅典人认为,那些财大气粗、名声显赫的公民与那些不名一文、默默无闻的公民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取决于神意或运气。
材料2: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 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在)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
材料3:在美国的政治选举活动中,拥有政党支持成为选举获胜的重要条件。人数较少的小党与第三党很难战胜以民主党和共和党作后盾的对手,在各种选举中,最后的角逐实际上是在这两大党之间进行。
(1) 材料1中 “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指哪一民主方式?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8分)
(2) 据材料2指出英国在选举方面发生的变化。这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12分)
(3) 材料3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这一现象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探索相关问题。
探索问题一:中国古代的政体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探索问题二:近代英国民主政治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 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促使英国“继续前进”的?
探索问题三:中国近代民主政治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探索问题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们采取哪些措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人才流动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1)根据的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和条件。
主题二:城乡流动
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至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的事件。并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
主题三:思想流动
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
一、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
二、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
三、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
四、各人权利必要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五、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承公认,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
(3)主题三中材料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题四:资金流动
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时期
1953年—1957年
1958年—1962年
1963年—1965年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