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凤凰网历史频道登载黄波的文章指出,《申报》在评论杨乃武案中秘密审理的做法时认为,“审断民案,应许众民入堂听讯,众疑既可释,而问堂又有制于公论”,“吾因此案不禁有感于西法也。西国之讯案有陪审之多人,有代审之状师,有听审之报馆,有看审之万民”。这表明,《申报》的主要关注点是
A.迎合市民的猎奇口味 | B.推动中国司法近代化 |
C.揭露杨乃武的冤情 | D.追求事件的真相 |
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 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观点正确可信 |
B.有助于国人第一时间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教训 |
D.受囿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纲领过时”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理论来源,缺乏科学性 |
B.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C.工业革命后工业的大发展增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运行能力 |
D.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缺乏预判性,需要与时俱进 |
下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
A.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 D.战略决战中的淮海战役全面展开 |
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总统与蒋介石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这令英国首相丘吉尔恼悔不已,他评价说:“英方与美方的会谈令人苦恼地被中国的事情搅乱了,总统很快就关起门来与(蒋)委员长会谈。结果,原本在开罗最次要的中国事务,竟占据了首要位置。”随后的《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全部归还中国被侵占的领土。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与美国平起平坐 | B.中国抗战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
C.英国反对中美两国接近 | D.中国由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 |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
C.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