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进步因素中对构建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 D.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拼音化的道路
A.它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 B.这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
C.它代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方向 | D.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①② | C.③①②④ | D.①③④② |
“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以下哪个题目最可能是其原题?
A.《甲午悲歌》 | B.《珍珠港祭》 | C.《台湾沦陷》 | D.《日寇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