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批评离文学再近些
近几年,文学批评受到了不少质疑甚至嘲笑,这种声音不是没有道理的。原因在于当代文学批评正在慢慢地脱离文学脱离社会,而成为一种与中国当代文学现实无关联的技术性活动,失去了它最基本的批评功能和批评态度,因此,某些批评无论对于文学界还是对于社会公众,都成了无用之物。
批评的学院化对文学批评构成了某种局限。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批评家思维空间和生活背景的变化,多数文学机构的批评家走进大学改行做了教授。这些大学教授们被要求按严格的“学术规范”即固定的文体和格式在特定级别的报刊上发表特定数量的论文,很多人由此躲进书斋爬梳文献,从“文学批评”转向了“文学研究”,不再关注当下生动的文学现象。这种学术考核对文学批评的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引文和注释搭建起来的论文体批评往往只见“理论”,不见血肉,难有活力。好的批评既是思想的盛宴,也有鲜活的体验,更少不了灵动的语言。李健吾和宗白华等人的评论文字都是一流的,但也没见他们引用了多少文献,做过多少注释。
文学批评是现场的、个性化的,应该多一点感性的体验,但恰恰容易被所谓的学术规范所排斥。在学院派批评中,走进文学现场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
此外,文学批评空间的娱乐化也贻害无穷。随着新闻媒介的商业化,以往发表文学评论的媒介逐渐萎缩。各出版社、报社和文艺团体主办的文学类刊物纷纷改版或停办,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报纸副刊也都取消或改头换面为专发八卦消息的“娱乐版”,和文学毫无关系。
文学批评应当回到现场回到现实。文学批评来自于对于眼前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的观察、判断、梳理和参与,是批评家对现实的一种反应。所以,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就应当是关于文学的、有现场感的、个人性的和批判性的。
首先,文学批评应该是关于文学的,关于文学现象、文学作家、文学作品、文学观念等等的评论、争论、分析、介绍,当然可以推荐,甚至可以强烈推荐,这也是批评家的神圣职责。但是批评文字不应当是小圈子的摆设和礼品,不应当成为离开文学性即文学价值的捧场或攻击,不能成为商业目的商业计谋的道具。
其次,文学批评应该针对现实,言之有物。不能绕来绕去都是纯理论的术语概念,要针对现实的创作发言,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文学批评的技巧固然重要,但立场态度才是核心。文学批评应当是所有的大众读者都愿意看并且都能看懂的文字,如果只是少数专业人员才有兴趣,才能读得懂,那就沦为自说自话的语言游戏。某些批评文字绕来绕去都是在重复一些外国词汇,通篇没有自己对于文学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批评难有说服力。
真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一样,是批评家站在人类历史的和文明发展的立场上,对人和世界的一种精神召唤,要有对价值的理解与承担,更要有对美和艺术的独特发现。
文学批评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可以呼风唤雨的力量,它只是文学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一个批评家,只要有对文学的真诚,只要有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怀,并且文笔流畅,就不难写出好的文学批评。
选自《人民日报》下列对“文学批评”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来自于批评家对眼前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的观察、判断、梳理和参与。 |
B.与文学有关的、有现场感的、个人性的和批判性的几个特征组成了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 |
C.离开文学属性、不具备文学价值的文学批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 |
D.文学批评要言之有物,要有说服力,就必须摒弃纯理论的术语概念。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年来,文学批评日渐失去其最基本的批评功能和批评态度,深受质疑甚至嘲笑。 |
B.只重理论,缺乏现场的、个性化和感性体验,是目前学院派批评的主要弊病。 |
C.流俗的娱乐文化当道,是当前文学批评空间日渐缩小的主要原因。 |
D.离开了朴实、科学、客观的文学批评,文学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现行的“学术规范”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
B.李健吾和宗白华等人的评论文字深刻鲜活,是当今文学批评家应当学习的典范。 |
C.在文学批评中,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与针对现实创作、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发表自己观点同等重要。 |
D.对能够真诚地面对文学、关怀现实生活、文笔流畅的批评家而言,创作出好的文学批评作品并非难事。 |
阅读下文(共12分)
泰山赋
李木生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又在反复地翻检二十世纪,并将其永远保鲜地存入记忆之中。任谁也无法动摇它,更不能贿赂它,泰山就这样不动声色却又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加上人类易于遗忘的天性,有时会使历史面目全非,甚至会让现实也黑白颠倒。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它无言地裸露着真实,千年万年,永不改变。
英雄云涌的世纪,它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
更多的是萎琐的时代。萎琐的时代里,它更加不屈不挠地矗立着,让似乎决定一切的统治者看着,到底还有一个站着的;也让跪着的灵魂领略站着的美丽。
泰山在萎琐的时代里呼唤英雄,并信心十足地等待英雄时代的到来。
新的世纪已风驰电掣般地赶来,我们是让风弹奏泰山挂满瀑琴的情怀,还是听泰山那凝重的呼唤?
泰山上的第一块刻石,是立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的秦泰山刻石。碑文为李斯所书。泰山曾经眼睁睁地看着“利欲”二字,怎样地把李斯从一个站立的巨人,变成一团跪着的侏儒。
当秦王下令逐斥各国人才的时候,是李斯挺身而出,直面威烈的秦王,上了千言的《谏逐客书》。也许上书的时候是跪着的,但是他的灵魂却是昂着的。秦王听取了他的意见,团结天下人才,统一了天下。这时的李斯,是巨人的李斯。但是一己的利欲把他的心灵薰瘫了。在秦始皇一命归西,一国命运生死存亡的关头,李斯屈服于赵高的利诱和威逼,弃国家利益于不顾,矫诏政变,让凶残的胡亥登基,最终堕落成一个与赵高为伍的小人。
李斯之后才一百多年,在比秦始皇还厉害的汉武帝的强权政治下,司马迁,将一个知识分子的傲岸身躯,站进了《史记》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一部比整个王朝值钱百倍的史诗,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个泰山般站立者的形象。
在过去的岁月里,站立的泰山曾蒙受了无数的羞辱。它曾被历代封禅的帝王涂抹得神鬼莫辨,面目全非。但是泰山以沉默相抗,并且不屈地屹立着。站着的泰山,数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覆灭。
从喜马拉雅山到泰山,中国有一道道屹立的山脉,从屈原到鲁迅,中国有一尊尊站立的知识分子,从陈胜吴广到抗日军人,中国有一群群站立的民众。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新的世纪,跪着的人与跪着的民族是无法生存的。
时移世易,静观一切又洞悉一切的泰山,从没有四大皆空的幻灭,更没有颓丧。它存在着,与无垠的宇宙一样存在着,与纤如尘埃的百姓一样存在着,热烈的,向上的,像天空一样晴朗,像大地一样深厚。
如果中华民族是一艘劈浪冲涛的伟船,泰山就是这伟船的巨桅了。中国文化各种流派在这里分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汇集重铸。泰山之西,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鲁文化。泰山之南,是以屈原诗骚和黄老之学为基调的楚文化。泰山之东,是经学、兵家杂以黄老之说的齐文化。非岱岳之雄峙,无以成其中国文化的分界;非岱岳之恢弘,不能融铸中国文化的魂脉。
泰山,曾和人类共同经历着一世世生活的沉重和磨难,但它仍然天天以自己屹立的身躯,豁然撑起无垠的天幕,接生旭日,报告光明与希望,也向世界袒开天幕样无垠辽阔的胸襟和胸襟中无比自由的心。
黎明,站在地球之巅的泰山,为宇宙司晨!文章第一段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结合文意,理解下面的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泰山在萎琐的时代里呼唤英雄”中“萎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样的时代?“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如果中华民族是一艘劈浪冲涛的伟船,泰山就是这伟船的巨桅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共6分,每题2分)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这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
下
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
B.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
C.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
B.《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
D.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方阳光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②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含笑:
(2)凝视: 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
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第1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一种
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
“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A.比喻 | B.通感 | C.拟人 | D.夸张 |
划线句“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我的四季》作者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有《》、
《沉重的翅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