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
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 |
三教合一 |
在中国宋代开始出现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发展的情形 |
② |
三角贸易 |
盛行于15~19世纪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主的野蛮殖民活动 |
③ |
三民主义 |
其核心是民主主义,有两个重要原则: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④ |
三大战役 |
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
中书门下、三司使、交子 |
② |
枢密院、木活字、监察御史 |
③ |
政事堂、筒车、邸店 |
④ |
通政司、都察院、风力水车 |
A.②③④①B.③④①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 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汉中外朝制 | B.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二府三司制 | D.元行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