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
| 1912~1920年 |
13.4% |
| 1921~1926年 |
-4.5% |
| 1927~1936年 |
8.7% |
| 1937~1945年 |
-2.45%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
|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
|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
|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要”的思想解释教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 A.反对学习西方 | B.为变法作解释 | C.宣传西用中体 | D.维护中华文化 |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 A.翻译了外国书籍 |
|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
|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
|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