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包白色粉末,它可能是碳酸钙、氢氧化钙或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1)同学们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Ⅰ:取样品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白色粉末是碳酸钙。
方案Ⅱ:取样品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钙。
方案Ⅲ:取样品加入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下层有不溶物,上层清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白色粉末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以上三种方案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填方案序号),其不合理的理由是                                                                             
(2)请再设计一种方案,证明该粉末是两种物质的混合物,简要写出实验的操作、现象及结论。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竹麻通过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 K 2 C O 3 )浸泡以及打浆、抄纸等步骤可制得纸张。某兴趣小组模拟古代造纸技术,他们将一定量的生石灰、 K 2 C O 3 足量的水溶解后,过滤得到澄清溶液。澄清溶液中溶质是什么,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一:只含有 K O H

猜想二:含有 K O H 、_____

猜想三:含有 K O H C a O H 2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_____

猜想二不正确

2.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许_____溶液

_____

猜想三正确

【交流反思】

1.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

2.含有 K O H C a O H 2 的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某小组同学对废水做如下处理(见如图)。C烧杯中出现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废水中已无 K O H C a O H 2

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 C O 2 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 C O 2 。某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 C O 2 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

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 C O 2 (如图1),待收集 100 m L C O 2 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 C O 2 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时间/ h

0

0 . 5

6

12

24

48

排水法时 C O 2 体积/ m L

100

98 . 5

85 . 5

77

66

59

排食盐水法时 C O 2 体积/ m L

100

99

93

90 . 5

89

88

(1)图1发生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

(2)由上表数据分析:

能用排水法收集 C O 2 的理由是_____

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 C O 2 更多的是_____(填“水”或“食盐水”)。

3)海洋封存 C O 2 可能带来的危害是_____(写出1点即可)。

【活动二】探究植物油隔离对 C O 2 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4)小芳设计并完成以下对照实验: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 100 m L C O 2 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 C O 2 与水被植物油隔开( C O 2 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 C O 2 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活动三】深度探究【活动二】中 C O 2 的溶解情况

5小松用图3表示无植物油隔离时,量筒内气体中存在的 C O 2 分子的微观示意图。请参照图3的表示方式,在图4方框中画出有植物油隔离时,量筒内植物油和水中存在的分子的微观示意图(植物油分子用表示)。

为检验有植物油隔离时 C O 2 是否会进入水中,请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

某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组装氧气的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填序号)。

(3)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是未使用_____(填实验用品名称)。若该同学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写出1点即可)。

竹麻通过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 K 2 C O 3 )浸泡以及打浆、抄纸等步骤可制得纸张。某兴趣小组模拟古代造纸技术,他们将一定量的生石灰、 K 2 C O 3 用足量的水溶解后,过滤得到澄清溶液。澄清溶液中溶质是什么,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一:只含有 K O H

猜想二:含有 K O H 、____

猜想三:含有 K O H C a O H 2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________

猜想二不正确

________

猜想三正确


【交流反思】

1.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 K O H C a O H 2 的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某小组同学对废水做如下处理(见如图)。C烧杯中出现 _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废水中已无 K O H C a O H 2

絮凝剂常用于水的净化,实验小组探究用絮凝剂净水时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

【查阅资料】絮凝剂溶于水后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物并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硫酸铁是一种常见的絮凝剂。

【进行实验】

Ⅰ.配制水样和絮凝剂溶液

配制水样:向 10 L 水中加入 25 g 高岭土,搅拌、静置,取上层液作为水样。

配制絮凝剂溶液:用 100 m L 水和 5 g 硫酸铁进行配制。

Ⅱ.探究影响水样净化效果的因素

取水样,向其中加入絮凝剂溶液,搅拌,测定静置不同时间水样的浊度,并计算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代表净化效果越好)。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水样的体积/ m L

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 m L

静置时间/ m i n

浊度去除率/ %

200

0

20

12 . 48

200

0 . 2

20

76 . 54

200

0 . 3

20

84 . 60

200

0 . 4

5

64 . 45

200

0 . 4

10

70 . 85

200

0 . 4

15

81 . 04

200

0 . 4

20

86 . 02

200

0 . 5

20

88 . 15

200

0 . 6

20

86 . 49

【解释与结论】

(1)配制絮凝剂溶液的操作如图所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B 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

(2)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高的原因是_______。

(3)依据④~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4)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5)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其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