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细胞中几种大分子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形成过程,A.b表示单体,A.B表示多聚体,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是 ;b是 ;A是 ,B是 。
(2)a形成A的过程是在 上进行的,这种化学反应叫 。
(3)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用 染色剂将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核呈绿色。
科研人员将A、B两品系水稻从30移到40
高温环境中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如图1;在30
环境中测得A品系水稻开花后50天内干物质量和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l中两品系水稻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高温破坏了____膜的结构,使____捕获(吸收)光能的效率下降,光反应受到抑制。两个品系中的____品系在高温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较少。
(2)由图l中气孔开放度的变化可以推测,A、B两品系水稻在高温环境下CO2的固定速率____,
(3)在开花后第l0d,水稻种子的胚合成AIP的场所有 __________.
(4)图2中开花后第______天水稻呼吸速率最大,此时水稻呼吸速率______光合速率(判断大小),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开花后第45d起,水稻中脱落酸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
下图为小白鼠的胚胎干细胞分化示意图。
请回答:
(1)图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是_________。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因子,可诱导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科学家将小鼠已分化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卵母细胞质中,培育出“克隆鼠”,这里用卵母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今天也不能用类似_________(某种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的方法直接获得完整的动物个体。因此,培育“克隆鼠”过程,实际是通过________(某种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2)在培育转基因鼠的过程中,人们将关键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转入小白鼠的成纤维细胞,使其变成多功能干细胞。在该技术中,逆转录病毒是关键基因进入成纤维细胞的________,它能够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
(3)在制取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用_________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经多次筛选最终得到能分泌_____________的杂交瘤细胞。
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基本步骤如下:配制培养基→倒平板→X→培养→观察。
请回答:
(1)下图表示用_________的方法将聚集的菌种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2)在配制培养基时,依据Hp的特殊营养要求要加入尿素,是因为Hp能以尿素作为________。配制培养基过程包括原料称重溶解、_________、灭菌等步骤。
(3)步骤X表示_________。在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并放在________中。若不倒置培养,将导致________。
(4)要分离出Hp产生的某种蛋白或扩增Hp的DNA用于研究,最常用的手段分别是________法和________技术。
下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色素的合成途径(字母表示控制相应酶的基因)。红色素和蓝色素混合使花瓣表现为紫色,蓝色素和黄色素混合使花瓣表现为绿色,白色表示该化合物不是色素。若两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色:绿色:蓝色=9:3:4。
请回答:
(1)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过程所体现的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若F2中的绿色植株自交,其子一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F2中紫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其子代________(能/不能)出现白色个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在重复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株发生“性状分离”的F1植株(部分枝条上开出了蓝色花),该变异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________或________的结果。
(4)根据上述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只能证明其中的两对等位基因______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足以做出上述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判断,若要进一步验证,实验设计思路:让________________杂交得到F1,F1自交,统计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并据此做出判断。若上述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种。
图l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除了光能,属于非生物成分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__________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_____所利用。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是______点。
(4)农业上常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催化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