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
| B.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 |
| C.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
| D.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 |
有学者说:“明清之际是思想家自觉对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的时代。”“理性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 A.批判宋明理学 | B.批判重农抑商观念 |
| C.反对君主政体 | D.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天赋人权 | B.皇权至上 | C.君权神授 | D.天人合一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 D.实行人治或法治 |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曾将儒家的学说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最有可能的观点是()
| A.施仁政、“政在得民” | B.“民为贵,君为轻” |
| C.“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D.“存天理,灭人欲” |
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由此可以反映近代旅顺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 A.中西合璧 | B.完全西化 | C.主动接受 | D.被动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