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
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 |
D.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梁启超先生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有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
A.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 |
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
B.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 |
某中学学生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这里的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四人中观点正确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