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探索相关问题。
探索问题一:中国古代的政体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探索问题二:近代英国民主政治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 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促使英国“继续前进”的?
探索问题三:中国近代民主政治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探索问题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们采取哪些措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二众多古希腊城邦的形成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2)材料一所反映的地理环境能否促进古希腊海外贸易的发展?请说明依据。
(3)有些史学家认为: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国家的体制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请说明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蓗。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沿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回答本题时,不得照抄原文)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中国发挥过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被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当时投资近代企业的主要有哪些人?新式企业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
(2)辛亥革命后,刺激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的社会思潮是什么?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的阶级状况和社会进程有何影响?
(3)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又有何突出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稻米生产及供应日本情况
年份 |
种植面积(千公顷) |
供应日本稻米占总产量比例(%) |
1900 |
326 |
0.46 |
1928 |
585 |
34.81 |
1937 |
658 |
52.46 |
台湾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
进出口贸易总值(千元) |
对日贸易所占比例(%) |
1900 |
36944 |
34.76 |
1926 |
434837 |
74.38 |
1937 |
762299 |
90.27 |
——周宪义《台湾经济史》
材料二:台湾对日本的输出绝大多数是农产品与原材料,其中米、糖两项合占77%,其余为香蕉、凤梨、茶叶、樟脑、煤炭等。输入台湾的日本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纺织品、机械、化肥、药品和日用百货等轻工业产品。 ——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三:据统计,1909~1944年,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输出额远远大于输入额,其中对外输出总值约为90亿元,输入总额约为67亿元,出超总额约为23亿元。此外,1903~1945年,台湾人民在生活消费品中的对外依赖性呈增长趋势,其中对日本产品的依赖性更为明显。
1895~1945年间,日本殖民统治者在中国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实现“台湾经济一体化”。 ——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请完成:
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日本统治台湾经济措施的性质,并分析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请简要说明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大背景及其主要表现。请仿照“第一次大变化”的示例填写下表:
变化 |
变化时间 |
变化的历史背景 |
变化表现 |
第一次大变化 |
鸦片战争以后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第二次大变化 |
|||
第三次大变化 |
|||
第四次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