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大创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过程
提出者 |
形成 |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
革命时期 (1921—1956) |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根据群众的需要和愿望领导群众前进,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自己解放自己。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明确提出人民利益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
…… |
…… |
…… |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 |
现阶段 |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主要内容,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材料二 2013年 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后,H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会议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工作中进群众家门、进街头巷尾,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和群众拉家常等;调研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真话、听实话,他们把基础条件差、工作薄弱和艰苦偏远的地区作为调研点,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困难,立说立行、立说立改,做到了群众提出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促进社会和谐。
(1)用“求索真理的历程”中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观点的深化过程。(12分)
(2)运用实践的知识说明H省是如何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9分)
32、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和批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等。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哪些道理?请简要分析说明。(10
从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就包括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内的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社会各界众说纷纭,积极献计献策。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引起了杜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你是支持文理分科还是反对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你的理由。(10分)
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网络建设问题展开探究调查,并搜集到以下资料。
材料一某市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表
向家长隐瞒上网情况的学生占上网学生的比例 |
患网络成瘾症的中学生占中学生的比例 |
受网络暴力、色情文化影响诱发的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 |
54% |
14.8% |
57% |
(1)依据调查信息,有的同学认为,网络文化是腐朽文化,应予以取缔。请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材料二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要求,要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2)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党必须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在新的形势下,你认为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09年8月,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三次地震”的说法。他说:5·12汶川大地震是第一次地震,是自然地震;全球金融危机是第二次大地震,是经济地震;第三次地震也是经济地震,也是全球性的,那就是技术地震,已经为期不远,技术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带动全球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发生巨大变化。赵勇董事长关于技术地震的预言应该引起,也值得引起我们的企业和政府的重视!
运用经济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分析全球性“技术地震”将使我国企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2) 你认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推动我国企业应对全球性“技术地震”,加快技术创新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