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尼尼(1598—1680),意大利人,受教皇之托接手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修筑。他创造的教堂前广场柱廊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该处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评价最为准确的是
A.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伟大的艺术工作者 |
B.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
C.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卓越的建筑大师 |
D.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教皇的忠实仆从 |
某公司有一匾额如下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匾文的观点出自于道家
②匾文的字体使用的是篆书
③匾额落款的时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④匾额彰显了该公司的发展理念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英国《 权利法案 》、美国《 1787 年宪法 》和法国1875 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
①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的国家体制
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选举权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④ |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
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 )
A.一: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
B.二: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
C.三: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
D.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力的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西周分封制
②西汉“中朝”的建立
③明朝的内阁制
④清初建立军机处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