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 “灵心慧眼”,就是在一定的“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
B.距今48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带、绢片 |
C.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
D.《本草纲目》记载:“麦苗,味辛、性寒、无毒。功能与主治:主清除热毒、益气调中……” |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要求停止内战,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因为
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B.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已消解 |
C.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 | D.民族、民主革命意识觉醒 |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
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己势力,长期以来推行“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海盗和异己势力的消失 | B.海军力量的增强 |
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 D.西方列强的侵略 |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严重 | B.对外贸易发达 |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D.社会性质的变化 |
司马迁说:“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一情况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 B.西汉时期 | C.南北朝时期 | D.隋唐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