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①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②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西伯:周文王原来的封号。②魏讽:魏相国钟繇的属官,曾图谋反,被人告发,牵连被杀的有几千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侻:(容貌)丑陋 |
B.自以为西伯可规 规:效法 |
C.下车即缮其甲卒缮:修补,整治 |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垂:流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疾免,卒于家使更以他局为之 |
B.乃之荆州依刘表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
C.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国危而无辅 |
D.收其豪杰而用之其强记默识如此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 )
A.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
B.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
C.博物多识,问无不对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
D.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是王公之胄,被才学显著而且不以貌取人的蔡邕所赏识。蔡邕认为他家的书籍文章都应当送给王粲。 |
B.王粲借向太祖敬酒的机会,向太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袁绍喜爱贤才却不懂得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不能任用。只有太祖能招引贤才并任用贤才。 |
C.王粲对读过的道边碑文能背诵下来,而且不差一字。他观赏别人下围棋,棋局坏了,他能把坏了的棋局恢复原样。从中可见他的“强记”和“默识”(暗中认识)能力。 |
D.王粲天性擅长算术。但他在作算术的时候,只能大略的弄清算术的道理。 |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
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姑苏台记
予再莅吴将四载①,欲访姑苏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②泛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shí),妇子满田塍(chéng),泥滓被体,桔槔(gāo)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迤逦过横塘③,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④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如下。
山高尚不敌虎丘⑤,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乡。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⑥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⑦,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qiān)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⑧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⑨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⑩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浩淼⑾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⑿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⒀,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⒁、孙韦金、外孙侯晸(zhěng)。六日前,子至方应该北上⒂,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选自清·宋荦(luò)《西陂类稿》)
【注释】
①再莅吴将四载:宋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曾任江苏布政使,三十一年六月由江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任职地点皆在苏州,故云“再莅吴”。至作此文时的三十五年五月,将近四年。②胥江:苏州胥门外的一条河。③横塘:《姑苏志》卷一八《乡都》:“吴县……镇五。……横塘,去县西南十三里有柜塘桥,风景特胜。”④木渎:镇名,在江苏吴县西南。⑤虎丘: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北七里。上有虎丘塔、剑池、千人石、真娘墓等古迹。⑥薝(zhān)葡:栀子花。⑦炎歊(xiāo):热气。⑧胥台:即姑苏台,在姑苏山上。相会为天王阖闾叹差所筑。⑨汪钝翁:汪琬。《记》指《姑苏台记》,其中云:“台址皮面平衍,有方石中穿,俗谓吴王用以竿旌者。其旁石壁直下数十尺,矮松寿藤相盘络,类一二百年物。壁上流泉数处,汇为池,其泉清泓可鉴。池畔皆石坡,土人呼为‘小赤壁’。” ⑩震泽:即太湖。(11)七十二峰:太湖中有七十二座山峰。⑾浩淼:形容湖水深远广阔。⑿穹窿:山甸,在苏州西南。灵岩:山名,在吴县木渎镇西北。吴王夫差作馆娃宫于此,以安置西施,今灵岩寺即其故址。另有响屟(xiè)廊、吴王井、西施洞、琴台等古迹。高峰、尧峰:均为苏州西南郊太湖畔山峰名。⒀世法:世俗的礼法。无世法即不能依世俗礼法予以盛大的招待。⒁幼子筠:宋筠,字兰挥,康熙进士,著有《绿波园诗集》。⒂子至:儿子宋至,字山言,康熙进士,官编修,著有《苇萧草堂诗》。他这一年往北京应顺天府乡试,只中副榜。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予再莅吴将四载
(2)山高尚不敌虎丘
(3)缘山麓而东
(4)颇讶不逮所闻
(5)类一二百年物
(6)时已薄暮下列“之”与“怅然者久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之谓也 |
B.士大夫之族 |
C.顷之,烟炎张天 |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2)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会即胥台⑧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文章第二段写姑苏台近景,还感受到_______,第三段写远景,感叹_________,最有一段说赋诗纪事,怅然回应上文,以感慨贯穿全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媚笔泉记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①回,崭横②若不可径。龙溪③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④,溪上大声漎然⑤。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⑥、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⑧。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⑨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⑩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⑾摩崖⑿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⒀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⒁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选自清·姚鼐《惜爆轩诗文集》)
【注释】
①墉:城墙,高墙。②崭横:形容山崖高峻地横挡在前面。崭:山势高险。③龙溪:溪水名。④霁:雨止天晴。⑤漎(cóng)然:形容流水声响。⑥蕙草:一名熏草,俗称“佩兰”。⑦枞(cōng):树木名,又名“冷杉”。⑧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⑨鬣(liè):马鬃,即马颈上的长毛。⑩李公麟: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字伯时,北宋元佑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末年归居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 ⑽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⑾何文端公:字康侯,名如宠,桐城人。明万历进士。曾入阁辅政,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端”。 ⑿摩崖:镌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⒀左丈学冲: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左丈学:左世容,字学冲,乾隆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姚鼐为他的诗文作过序。⒁薑(jiāng)坞先生:姚范,字南菁,号姜坞,姚鼐的伯父。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连山殆数百里
(2)步循溪西入
(3)前出平土,可布席坐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2)游者悚焉,遂还。文章最后一段中“游者悚焉,遂还”,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
第二段中“鸟飞若坠”中的“坠”字很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①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②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③,间厕④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⑤。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⑥。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⑦。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⑧。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⑨众草,纷红骇绿⑩,蓊葧香气;冲涛旋濑⑾,退贮溪谷;摇颺葳蕤⑿,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⒀也,出而传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释】
①反流:水反向流,此处指西流。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渚:水中小洲。④间厕:交错夹杂。⑤峻:急流;沸:沸腾。⑥蔚然:草木茂盛貌。⑦白砾:白色碎石。⑧轇轕(jiāo gé):交错纠缠貌。⑨掩苒:弱草倾倒。苒:轻柔。⑩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⑾冲:冲激。旋:回旋。濑:流在岩石上的溪水。⑿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⒀专:独自享用。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音若衣褐之褐
(2)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3)冬夏常蔚然
(4)类合欢而蔓生
(5)余无以穷其状
(6)余得之不敢专也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⑨众草,纷红骇绿⑩,蓊葧香气;冲涛旋濑⑾,退贮溪谷;摇颺葳蕤⑿,与时推移。上题语句,苏轼称造语“入妙”,更妙的是“以一风统众景”。请作鉴赏。
联系柳宗元的身世,请深入品味“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⒀也,出而传於世”所蕴含寄托的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元龙高卧
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①吕布有功,加②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③,豪气不除④。”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七·陈登传》)
【注释】
①掎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②加:升官。③湖海之士:指游走各地广泛结交各种人物的豪杰。④除:除去,改掉。
【译文】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表与备共论天下人
(2)豪气不除
(3)元龙名重天下
(4)是元龙所讳也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2)许君论是非?
(3)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求田问舍”句,你在哪篇其他人的诗文中也见到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內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③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④家见《书》⑤疏义⑥,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⑦,始得《易》⑧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⑨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
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內: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更:换。④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⑤《书》:也叫《尚书》,《书经》。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而成。⑥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⑦徂徕(cú lái)山:山东泰安境内。⑧《易》:《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通过八卦的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⑨揆(kuí):揣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幼有异质
(2)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3)身体而力践之
(4)吾心独无主乎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2)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本文先写许衡________;再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