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
C.严格的等级关系 |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
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本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经济的需要 | B.民主化进程的推动 |
C.人权意识的增长 | D.科学事业的进步 |
威廉·弗格森在《希腊帝国主义》写道:“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可以佐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各邦之间贸易发达 | B.外邦人有公民权 |
C.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 D.人们轮番而治 |
对表1推论恰当的是
A.1960年棉花减产幅度最大和人们需求减少有关 |
B.1962年棉花产量最低和国家政策没有调整有关 |
C.1963--1968年棉花产量增加和国内局势稳定有关 |
D.1974--1977年棉花连续减产和人民公社制度有关 |
在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工业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上海达52%,南京--80%,杭州--28%,无锡--64%,武汉--12%,广东--31%。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北伐战争时期 | B.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宋代王若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