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宗元
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
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罹兵戎,农去耒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 “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邪党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贬夔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行以求食间:从小道 |
B.道不果用果:果然 |
C.而无以夺焉夺:改变 |
D.群冤获宥宥:赦免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深处以修业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 |
B.少文而悍哀有过而礼不逾 |
C.居德清君之丧至则平反之 |
D.表为晋州录事参军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镇有一次独自骑着驴外出,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路过山涧时洪水突然爆发,幸亏水流冲进大沟中,他才没有遇难。 |
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他,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让他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 |
C.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
D.贞元九年,柳镇的儿子柳宗元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将实际情况汇报给他。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3分)
(2)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4分)
(3) 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刘文静,字肇仁,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钦!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将发,恐唐公不从,文静谋因裴寂说,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侍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惧,乃劝起兵。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因功)转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披发衔刀为禳厌。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籍其家。文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欲共大计 直:只是 |
B.召巫夜批发衔刀为禳厌 厌:镇压 |
C.文静喜,挑言曰 挑:挑逗 |
D.李纲、萧瑀明其不反 明:明白 |
下列言行全都表现刘文静有才略远见的一项是( )
①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②文静多权诡 ③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 ④唐公子,非常人也 ⑤(文静)深自结 ⑥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文静父亲在隋朝为官,建立了战功,故而刘文静得以承袭父亲的职务做了晋阳令。 |
B.裴寂城府很深,文静告诉他秦王一定会平定天下时,他也丝毫没有透露自己的想法。 |
C.秦王知道文静受儿女姻亲关系连累入狱,到狱中探望,使得文静很感动而向其献计。 |
D.文静因裴寂位次高于己而生不满,在处理政务时常常与裴寂唱反调,确实失之狭隘。 |
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上冢宰许公①书
(明)何景明
中书舍人②何某顿首,上书冢宰许公下执事③:某诚至愚,窃见明公自入吏部,所推进者皆崇饰名节、砥砺廉耻之士,清议攸与④,群望影附,乡鄙末进,实亦私抃⑤。
乃者主上幼冲⑥,权阉在内,天纪错易,举动大谬。究人事,考变异,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然而上下之臣,未见有秉德明恤、仗义伏节者⑦。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夫国有人曰实,无曰虚。以今日观之,虽谓之虚可也。某所以系大小之望,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是明公虽欲无忧,不可得已。
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⑧,议者难之。或谓宜少自贬以为容⑨。夫自贬以为容者,患失者之所为也。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某于明公素未伏谒,然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窃为明公划二策,惟明公之自择焉。一曰守正不阿,不容于权阉而去者,上策也;二曰自贬以求容于权阉,而不容于天下后世者,下策也。夫今之计,止是二者,二者俱为不容,然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损少而益者多。自贬不容,则颓靡益恣,声烈且败,益少而损多。二者曷重曷轻,惟明公之自择焉。
昔者子贡谓孔子曰:“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孔子曰:“良农能稼,不能为穑;良匠能巧,不能为顺⑩。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赐,尔不务修道,而务为容,尔志不远矣。”由是观之,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而何以为庶官之地,天下之望乎!今时匹夫女子,咸知太息,用以为慰者,以有明公在位。望明公深惟保重。某积怀甚久,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注】 ①冢宰:《周礼》以冢宰为六官之首,总理全国政务。后人把宰相或吏部尚书也称冢宰。许公:许进,字季升,官至吏部尚书。为刘瑾所恶,坐事削籍。②中书舍人:明代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从七品。③下执事:原指供差役的人员。这里谦称自己不配直接讲话,请下人转达。④清议:这里指舆论。攸:所。与:赞许。⑤抃(biàn):鼓掌。⑥幼冲:幼小。⑦明恤:明于救弊。伏节:死节。⑧正:通“政”。⑨为容:指取容于人。⑩顺:顺应每个人的要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诚至愚 诚:确实 |
B.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干:冒犯 |
C.益少而损多益:更加 |
D.良农能稼,不能为穑穑:收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乃设九宾礼于庭 |
B.惟明公之自择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C.尔不务修道,而务为容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
D.以有明公在位 |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冢宰许公应扶正祛邪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 ②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 ③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 ④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 ⑤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 ⑥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A.①②⑤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宦官专权用事,致使国策谬乱,国事虚弱。鉴于此,作者认为吏部尚书许进不可像患得患失的小人一样为讨宦官欢心而屈膝忍让。 |
B.作者引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一方面揭露满朝文武百官像子贡一样取悦当世;一方面激励许进只要学习孔子不可随俗的修养,就可立足朝廷,流芳百世。 |
C.文章尖锐地直斥了公卿大臣的守位保禄,无所作为,听任权奸肆意妄为;要求许进恪尽职守,扶正祛邪,抛弃幻想,做一名正直官员。 |
D.本文文笔犀利严正,层层逼近,使收信人在是非弃取之间毫无含糊游移的余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时的思想风格和敢于直言的个性风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当:对,面对 |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义 |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谕:明白 |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一举而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D.则《论语》二十篇也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煤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且知人非难也之所以知人难也。
阅读下文,完后面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然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①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一起 |
B.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拜谢 |
C.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抵挡 |
D.华元杀羊飨士犒劳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未“察其秋毫”的过失的一组是()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②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③宋师败绩,华元虏 ④(公)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⑥昭公惧,遂出奔齐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治乱存亡在它们刚显现的时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样,治理国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
B.孔子赞赏学生子贡的做法,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赏赐,但鲁国人不用再赎买自己的国人了。 |
C.弩机相差一颗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是个大的弩机,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况。 |
D.斗鸡是一件小事,却最终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在于鲁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细微之处。 |
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②宋师败绩,华元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