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晃传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太祖授晃兵,使击卷、原武贼,破之,拜裨将军。
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溢,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与夏侯尚讨刘备于上庸,破之。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于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陈:陈述 |
B.太祖闻,甚喜,假晃节假:授,给予 |
C.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前:以前 |
D.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效:效力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须兵马集至,乃俱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C.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则或咎其欲出者 |
D.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
(2)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徐晃作战有勇有谋,备受曹操称赞。文中哪些事能够体现出徐晃有勇有谋?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日:“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怙宠弄权怙:依仗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愿亟窜之远方窜:流放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表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9.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
10.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己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毋丘俭作乱,遣健步赉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司马景王至,遂据之。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
……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艾至成都,禅率太子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有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史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选自《三国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行为:行为是
B.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 足以:足够来
C.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 以后:后来
D.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 要害:非常重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大军兴众,泛舟而下 艾以与贼势相远
B.吾尝终日而思矣 动以朝廷为辞
C.顷之,维果向祈山 维与艾争险,不克
D.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孤当与孟德决之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称代前文的邓艾的观点
B.艾斩之,兼道进军 称代前文的“毋丘俭”
C.司马景王至,遂据之 称代前文的“乐嘉城”
D.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称代前文的“姜维”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艾“作战智谋”的一组是
①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②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域,作浮桥
③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
④检御将士,无所虏略
⑤修治障塞,筑起城坞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自幼失去父亲,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颖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做文和作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针对寿春一带田良水少的情况,提出开辟河渠的建议,并写入其著作《济河论》中。宣王大加赞赏,全部按他的建议实施。
C.毋丘俭叛乱后,邓艾根据当时的形势,日夜兼程进军,并在乐嘉城设置浮桥。后又追到丘头,一举消灭了毋丘俭及其党羽文钦、孙峻。
D.泰始年间,羌人大乱,多次杀死镇西刺史,内地通往西域重镇凉州的道路被切断。而当地百姓却能凭靠邓艾以前修筑的城堡一保平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届高三素质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 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庭籓溷皆著笔纸著:放置,安放 B.思造而示之造:拜访,探访
C.世咸贵远而贱近贵:显贵,地位高 D.专意典籍意:放在心上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向学,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译文:
(2)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
译文:
(3)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译文:
(2)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