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 王绍光 周建明 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 ,应“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
——材料二、三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
(4)你认为宫崎市定是采用何种史学范式立论的?试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激起了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人以牙粉和伞为例,说明抵制日货的效果:“从前中国人惯用舶来之牙粉,如日本金刚石牙粉到处风行。其后无敌牌出而应世,外货势力遂削。”无敌牌牙粉是上海的一个笔名为天虚我生的文人陈栩园在1918年创办的家庭工业社的出品。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消息,近日访问美国的日本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原诚司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会谈中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消息称,前原诚司向坎贝尔说明了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经过,坎贝尔表示“能够理解”。双方还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
——人民网(2012年9月12日)
(1)材料一指出:各地发起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你是否赞成抵制日货?请说明理由。
(2)联系材料三,对最近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你有何认识?

世界历史主要是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孤立分散发展为政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他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又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政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摘编自《世界史》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史实,并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2)列举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是怎样促成“整体世界历史”的形成的。
(3)请分别指出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制约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因素”。
(4)简述清代“闭关锁国”局面是如何打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以怎样的外交方式融入世界的?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