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 A.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争夺职 | B.国联的组织方式与控制权之争 |
|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 D.欧洲大陆军事与霸权之争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 B.开始实行郡县制 |
|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
|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
包拯,庐州人,天圣朝进士,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包拯因科举走上仕途,曾当谏臣 | B.包拯曾经参与管理过国家财政 |
| C.包拯曾主张朝廷垄断盐业市场 | D.包拯鞠躬尽瘁,最终死于任上 |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