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年,2009年。将新中国60年的历程,放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中,或许更能清晰地判断,我们从什么样的位置出发,又走到了什么样的地方。
这三个节点,涵盖了五千年中华由“天朝上国”变为“劣等民族”的迷茫和愤慨,凝聚了一个古老国度从“东亚病夫”到“少年中国”的奋进和努力,标志着社会主义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和巨变。它们串起了中国跌宕起伏的近现代史,呈现了中国波澜壮阔的三个世纪……
材料二 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两个“×年”分别是哪年?试列举发生在第二个节点的重大政治事件。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中国曾效仿过哪些“西方民主模式”?据其结果可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謇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中,说到他办厂的宗旨:“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摘自易乾著《中国民族工商业百年史话》
材料二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抬商承办。惟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摘自隗瀛涛《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三张謇认为:“至于铁矿需本(资金)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赡养人民之生活。”
——摘自隗瀛涛《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列强迅速增加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中国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大批倒闭。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张謇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中,张謇提出了怎样的实业主张?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在当时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的国内因素?张謇企业走下坡路说明了什么?
问答题: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长信少府(夏侯)胜曰:(汉)武帝虽有攘夷狄、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
──《前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材料2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孝武皇帝(汉武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将军)……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藩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至今,累世赖之。”
──《前汉书》
材料3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武帝)初定,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前汉书》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原则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2)材料2和材料3根本相同之处是什么?材料3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肯定汉武帝?
(3)材料3认为汉武帝的缺憾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据此应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l分)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