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果蝇(2N=8)的2号染色体上存在朱砂眼(a)和褐色眼(b)基因,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其基因型与表现型如下表所示。3号染色体上存在后胸正常(D)和后胸异常基因(d)。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基因型 |
A_B_ |
A_bb |
aaB_ |
aabb |
表现型 |
暗红眼 |
褐色眼 |
朱砂眼 |
白眼 |
(1)正常情况下,基因型如上图所示的雄果蝇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 ,该初级精母细胞中两个D基因的分离发生在 ,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
(2)若暗红眼雄蝇与白眼雌蝇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白眼=1:1,说明父本的A、B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是 。
(3)让基因型为AabbDd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代果蝇中出现后胸异常的比例有 ,褐色眼后胸正常的比例有 。
(4)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用15N标记并进行细胞培养,当某个细胞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其内含15N的染色体有 条。
II.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抗虫的也有不抗虫的。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关系,用紫色不抗虫植株分别与白色抗虫植株a、b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假定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颜色和抗虫与否的基因可分别用A、a和B、b表示),请回答:
组合序号 |
杂交组合类型 |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紫色不抗虫 |
白色不抗虫 |
||
1 |
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a |
210 |
208 |
2 |
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b |
0 |
280 |
(5)上述两对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
(6)现有杂合的白色不抗虫品种,欲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可稳定遗传的白色抗虫棉品种,最佳选取的育种方法是 ,试简述其主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0.9%的
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四个互不相同、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如表:
![]() 实验步骤 |
甲 |
乙 |
丙 |
丁 |
向肠袋内注入等量的溶液, 使其充盈 |
0.7%NaCl 10mL |
0.9%NaCl 10mL |
1.1%NaCl 10mL |
0.9%NaCl + 微量Na+载体 蛋白的抑制剂共10mL |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 测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 |
1mL |
3mL |
5mL |
9.9mL |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甲组从;丙组从。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容液浓度处流向溶液浓度处。本实验中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
(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肠吸收
+时,需要的参与。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表示了对某种
植物和某种
植物的影响。当光照强度大于
时,
植物和
植物中光能利用率高的是植物。通常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有的面积,补充气体等。
(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植物吸收的
被固定后首先形成化合物。
(3)
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
,这两种物质在叶绿体内形成的部位是。
的中文简称是,其在暗反应中作为剂,用于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
人感染乳头瘤病毒(
)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结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1)为制备该疫苗,将
外壳蛋白
1基因与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为原料翻译出
1蛋白。这样就获得疫苗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作为抗原刺激极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
侵入极体,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的HPV结合,阻止
。故
2组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
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组,据此推测
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2组与
1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清除体内
.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
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
基因无此功能;
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4个花粉粒分离,
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
)和植株乙(
)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
中获得所需植株丙(
)。
(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形成的经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分配到4个花粉粒细胞中。
(2)
基因是通过
插入到
基因中获得的,用
法确定
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
(3)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
中有中基因型的植株。
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
(4)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
。两代后,丙获得
基因(图2)。带有
基因花粉粒能分别呈现蓝色、红色荧光。
①丙获得
基因是由于它的亲代中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②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
和
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4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
③本实验选用
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因为: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判断染色体在在
基因位点间,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的交换频率,可确定
基因的功能。
为研究赤霉素(
)和生长素(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
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实验分为
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的分子。
(2)本实验中,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通过的情况下,起到的作用。用激素处理时应将
加在(填"培养液中"或"茎芽顶端")
(3)图2数据显示,
和
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的作用,
的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4)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或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
复制后,
诱导的茎芽生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
影茎芽生长的方式是。
(5)从图2中
组(或
组)的数据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
单独处理的倍、
单独处理的倍,由此可推测
和
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关系。
(6)
组数据未显示出
和
具有上述关系,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的量较高。